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1年,受组织委派,我们到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社树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一年多的驻村时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也为自己能亲身参与进来而倍感荣幸。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从驻村工作实际出发,我们感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需要认真思考和有效破解六个方面问题。
“缺少规划,思路不清”:做好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必须顶层破解“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社树村原来的村庄建设比较凌乱,“东一斧头、西一榔头”,缺少通盘考虑和系统谋划。我们争取将社树村乡村振兴“多规合一”总体规划纳入袁州区统一部署,并邀请江西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参与,已完成规划初稿。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感到,编制一份较高质量的规划难度不小,我们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五大振兴”的丰富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未来的合理想象偏少,低层次、拼盘式的想法较多,理念引领性和适当超前性不够。科学编制村庄规划,要把“上情”和“下情”结合起来。一方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精准对标要求,把“五大振兴”落细落小,推动乡村振兴蓝图从抽象文字变成具象画面。另一方面,搞好调查研究,立足村庄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实事求是谋划村庄发展,防止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从规划编制到具体实施,要厘清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实施细则的逻辑关系,确保规划可操作、能落地。
“扬短避长,贪大求洋”:做好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必须防止基础建设片面追求城镇化倾向。农村就是农村,振兴了还是农村,要符合农村实际、体现农村特点。振兴的乡村和城市一样,是整个社会拼图的重要版块之一,而不能简单成为城市的“复制品”。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忽略村庄的自然风貌、历史源流、资源条件和文化内涵,简单照抄城市建设模式,对公共服务设施片面追求“高大上”,豪华却不实用,与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反而容易引起村民反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要准确把握速度和尺度。速度就是时间的快慢。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工作急不得,村民需要时间慢慢理解和接受,不能靠短时间内“大干快上”解决所有问题。否则,既会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尺度就是项目的取舍。既要留住传统和记忆,立足现有条件,贴近和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怎么舒服怎么来,以实用、够用、管用为主,不片面追求硬化、亮化、美化,也要注重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引领,以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积极的行为纠正,引导村民逐步改变陋习,养成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小散乱差,不优不强”:做好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必须聚集提升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振兴居“五大振兴”首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社树村原有苗木基地、水产基地、蔬菜基地等,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产业小而散的特点比较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差,与村级集体经济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在带动脱贫户持续增收、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发挥作用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也是产业振兴的制约因素。经过调研论证,社树村提出以发展红色产业、引领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污染的牛蛙养殖项目,引进观赏鱼产业,把养鱼、卖鱼、赏鱼结合起来。争取并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对现有苗木基地改造升级,推动高附加值苗木种植,既提升品质,又促进增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用好江西省福建商会与社树村结对帮扶的有利契机,主动与商会企业对接,邀请企业到村投资兴业。比如,社树村天然石乳洞是比较优质的资源,仅仅依靠政策资金打造难度很大,一旦有社会资本进入,则比较容易实现。
“大功告成,松劲歇脚”:做好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必须毫不松懈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是不能突破的底线。推进乡村振兴要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社树村现有21户脱贫户(边缘户),总体稳中向好。在“十四五”过渡期提出“三个转向”(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工作任务转向“五大振兴”、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的情况下,要特别防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出现“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倾向,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基础性工作扎实做好。认识要再深化,加强宣传教育,经常讲、反复讲,教育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算大帐、算政治账,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工作要再强化,把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不落空、不走样,不搞形式主义。
“干部在干,村民在看”:做好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必须充分激发广大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乡村振兴,人人参与,人人振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社树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氛围还不够浓,存在一定程度“上头热、下头凉”“干部干、村民看”情形。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够强,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多与少、好与坏,与个人关系不大,表现出较多的观望态度。激发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抓“少数”带“多数”。“少数”包括党员和乡贤。党员不仅要服从和支持村里的工作,还要宣传发动村民共同参与。乡贤要利用自身的威望和影响力,带动身边村民支持村里工作。村里的工作要多与村民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村民的合理需求,力求“最大公约数”。发动村民光靠“画饼”是行不通的,要解决村民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他们实实在在受益,“看到兔子,自然撒鹰”。
“谁说了算,谁具体干”:做好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关系。我们到村以来,既对村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展示了最大诚意的尊重,与他们建立了较为团结顺畅的合作关系。正确处理工作队与村干部的关系,一要防止“表浅融合”,工作队不愿意沉下去,或者村干部不愿意工作队过多介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二要防止“过度融合”,工作队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全抓在手上。工作队有对上协调的优势,村干部有对下协调的优势,要发挥好“两个优势”,把“对上”和“对下”结合起来,推动工作合力最大化。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处理工作队和村干部关系的根本落脚点。驻村实践中,我们对“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有了更加具体而深刻的体会,一个团结奋进的党支部对村庄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聚焦主责主业,发挥职能优势,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社树村党支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力争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作者系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驻袁州区彬江镇社树村第一书记 谢吉广)
来源:江西组工微讯
编审:刘鑫珂
审核:刘婷、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