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特辑|乡村教育的路上,长大后我便成了你

甘卫兵,27年来,坚守在赣湘边的慈化镇各乡村学校,将1000多名孩子陆续送出大山,如今,99年出生的儿子甘柳接起手中的粉笔,父子二人在三尺讲台吐露芳华,谱写乡村教育之歌。

△甘卫兵和甘柳父子正在研究教学一份传承,托举大山里的希望余坊村位于慈化镇西边,甘卫兵就在这里出生,爷爷和两个叔叔都是扎根农村的人民教师,为家乡培育了一批人才,耳濡目染下,甘卫兵立志也要成为一名老师。1995年,甘卫兵从宜春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他放弃了条件更好的学校,主动要求回到曾经上学的余坊小学任教,“我生在余坊、长在余坊,心里想着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说。那时的余坊小学和大多数山村小学一样,设施基础差、教师力量薄弱,一栋两层的破旧瓦房就是教学楼,斑驳的石灰墙、简陋的课桌承载着100余名孩子的希望,没有操场和体育器材,一到下雨,操场就变成了“小水池”,学生常常因此无法正常上体育课。甘卫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校没有建设资金,他就利用空闲时间动手修补学校外墙;学生没有活动场地,他就动员其他老师一起为学校操场除草、平整地面,还利用周末时间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补习功课,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带的班级从全校垫底一下冲进了前三,余坊小学也渐渐完善了设施。

△“送教上门”志愿活动,甘柳正和孩子互动教学一份初心,承载教师的使命担当1998年,得知慈化镇花木小学缺老师,甘卫兵又请缨前往更为偏远的花木小学任教。离家11公里的路程,他每天要花1个多小时到学校。每天天还没亮,他便打着手电筒出发,骑自行车走5公里,再步行40分钟的山路抵达学校。“现在好多啦,国家修了宜慈公路,开车到学校只要十几分钟,学校的设施也跟上来了。”他高兴的说。那时的花木小学比余坊小学的设施条件更为落后,教学楼是一栋瓦房,因为离家远,不少孩子都是饿着肚子来上学。一次,一位常常迟到的学生引起了甘卫兵的注意,无故缺勤、不交作业是家常便饭,但他的父母却不以为意,通过家访才解开了这个“谜团”。裸露的红砖墙、蒙着薄膜的窗户、杂乱的客厅,这便是那名“问题学生”的家,甘卫兵到他家时,孩子正在地里帮助父母收稻子,听到老师来家访,穿着拖鞋满脚泥巴地赶了过来,看见老师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原来,这名学生经常要帮助父母干农活,落下了不少功课,连作业都常常没时间做。从此以后,甘卫兵便主动担任起孩子的“家庭教师”,还时不时送去牛奶和水果。之后,甘卫兵又被分配到花园小学、柳亭小学等学校任教,先后获得了“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甘柳正在学生家“家访”一本笔记,传承父子教育初心受父亲影响,2020年,甘柳如愿成为了像父亲一样的人民教师,来到花园小学任教。上岗前,甘卫兵把使用多年的笔记本交到儿子手上,“当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耐心和不断提高的教学水平。”甘卫兵郑重其事地说。花园小学地处偏远,甘柳主课教授数学,因为教师不够,他又发挥特长,兼任起英语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创新课堂教学,这位23岁的年轻男教师投身工作有着饱满的热情。生活中,甘柳成为了学生的好朋友,一次中午值班时发现班里比较活泼的孩子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多番询问才知道学生生病了不想让父母担心,没有告知自己的父母。甘柳立刻把学生送往医院,并陪着他打完点滴。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上课时也不再那么调皮,成绩也进步了不少。去年1月,得知学校要开展“送教上门”志愿服务活动,甘柳第一个报了名。“我的父亲既是我的人生导师,也是我的指路明灯,父亲的教诲让我时刻铭记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初出茅庐的甘柳有着区别于同龄人的稳重。世界上的父爱有很多种,如山,坚稳有力;如海,深沉广阔;如灯,照耀前行道路。对于甘卫兵来说,父爱是和儿子甘柳,坚守三尺讲台,传承手中粉笔,点亮乡村孩子的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