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袁州】反对国民党的碉堡斗争:高枧大捷

高枧是自然村,位于宜春西北的水江上洞境内。东连长坑村,西北与梓木村为邻,西南通上洞村,由此再往西南延伸,便是通往白区萍乡秋江的咽喉之地———坪子岭。高枧又叫高枧岭,是杨歧山的一部分。此地群山环抱,林木茂盛,地势险要,是进入小洞苏区的要冲之一。

高枧属小洞苏区管辖。由于敌人对苏区的频繁进攻,自1930年冬以来,先后有萍乡五、六、七区、湖南醴陵五、八区、湖南浏阳九、十区搬来小洞苏区办公;湘鄂赣省苏交通队亦常来小洞驻扎。所以,小洞成了当时湘赣边境的革命要地,是宜萍县苏区和湘鄂赣苏区的重要门户。这里防备森严,素称“铁篱笆”,敌人不敢轻易进犯。

1933年春,在敌人对湘鄂赣苏区的“围剿”中,敌六十二师陶广部由萍乡城派出一个直属营,配合国民党萍乡保卫团李春明靖卫大队所辖的萍乡上栗市一中队、萍乡桐木二中队(肖岳、黎惠斋分别任中队长)和水江上洞梓木守望队(队长黄文珍)六七百人,进驻高枧村,建工事、筑碉堡,企图以此作为进攻宜萍县苏区的军事据点。

高枧村背靠高山,左侧东北紧连着人形岭,山势险要。敌人进村后,将大部队安营扎寨于人形岭山腰,并筑一座碉堡。为防止苏区武装袭扰,还在各个关键隘口修工事、挖战壕。敌人一进高枧村,便逼问谁是乡苏干部、赤卫队员、红军家属,反动派们不是抓人、杀人,便是砍树、杀猪、抢东西,并将村中15 户在外革命的家属住房全部拆掉,木料运去修工事、建碉堡。敌人还强迫本村及邻村老百姓和他们一起,日夜抢修碉堡。

面对敌人的暴行,苏区军民愤恨不已,下决心要消灭他们。敌人在此建碉堡的消息,早已报告给中共宜萍县委和中共湘鄂赣省委。4月14日,红十八军在取得万载株木桥保卫战胜利后,奉令取道万载黄茅来到县委驻地慈化曾坊,配合宜萍苏区武装围歼在高枧建碉堡之敌。县委当即召开了紧急会议,确定了围歼计划。苏区游击队、赤卫队举行了誓师大会。由游击队带路,通过一天急行军,途中在快石汇合了桐木区游击队。16 日凌晨,部队来到了距高枧5 里的苍头岭。听说主力红军来了,高枧村赤卫队员黄发文和上洞赤卫队副队长黄文端等,越过敌人的防守线来到苍头岭,向部队首长徐洪等详细汇报了高枧的敌情。听完敌情汇报后,部队首长决定拂晓开始攻击,以卷右袖为号,主力红军担任主攻任务,苏区武装担任堵截任务。主力红军分三路进攻:一路由黄文端带路,从高枧的东、南面进击;一路由赤卫队员刘达学带路,绕到高枧村后,埋伏于猪兜窝,截断敌人的退路;一路由赤卫队员黄祖岸带路,把住通往萍乡秋江的咽喉坪子岭,以阻击援敌。水江乡的水江、快荣、苍溪等地的赤卫队也同时赶到了指定的地点布阵。

16日拂晓,大地浓雾茫茫,视野不清,十几步远就看不见人。攻击高枧的战斗开始后,红军尖刀班班长小杜,首先带领4 名战士摸到敌人机枪阵地前沿,掷过几颗手榴弹后,一下跃上战壕,挥舞大刀劈向敌人。这一突然袭击,使敌人来不及还手就弃枪逃跑。尖刀班战士抢占了机枪阵地,迅即掉转3 挺机枪的枪口向敌人阵地猛烈扫射。睡梦中的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手榴弹爆炸声和密集的机枪声惊醒后,慌了手脚,乱作一团。顿时,红军的冲锋号四起,杀声震天,敌人如笼中鸟兽,更加慌乱,四处逃窜;有的被当场击毙,有的被俘,逃上后山的一支敌军,又被早已埋伏在猪兜窝的红军像赶鸭子一样被赶了回来,只好束手待毙。从萍乡秋江方面赶来的援敌,在坪子岭遭到我主力红军的阻击后,只好悻悻地往回撤。

高枧大捷作战指挥部旧址

整个战斗,只有原驻水江梓木的小股敌人和路途熟悉的敌李春明部一部分,取道萍乡上栗破塘逃往萍乡蕉源,在破塘也遭到我游击队的堵截。战斗中,水江赤卫队在队长黄开泰的带领下,起初布防于白家源,后来也加入对高枧敌人的围歼战斗,黄开泰一人缴枪11 支;小洞赤卫队队长赖衍洪用2 块石头砸敌,缴枪6 支,他一人共缴枪13支;梭镖队缴枪80多支。

高枧战斗,经过约4 小时的激战,取得了大捷,歼灭敌六十二师陶广部一个直属营和萍乡保卫团李春明靖卫大队属下一、二中队的大部,共缴步枪500余支,机枪4挺,毁掉敌人已建3丈多高的碉堡一座,我方只有少数伤亡。

供稿:区史志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