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0月,遵照湘鄂赣省委的指示,宜春县扩大为宜萍县,并成立了中共宜萍县委。在宜萍县委的领导下,于11月24 日在慈化冷水碓陂上召开的宜萍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
大会上,正式成立宜萍县苏维埃政府,县苏驻地在慈化伯塘刘家祠堂。下辖宜春县的五、六、七3个区以及后来成立的竹亭区,萍乡的五、六、七3个区和醴陵的五、八2个区共计8个区苏维埃政府。此次会议认真讨论了省委提出的“巩固修铜万根据地,积极向东南发展,和中央苏区打成一片,扩大铁的红军十万”的战略任务。为加强肃反工作,会议决定撤销县肃反委员会,成立县政治保卫局和工农检查部,并决定驱逐反动家属、肃清苏区内奸。大会选举黄廷厚、范永胜为宜萍县苏维埃政府正、副主席;保卫局长欧阳兴,后来相继为赖自廷、严汉万、黄新桂;军事部长杨甲元。
1932 年5 月2日,宜萍县苏在慈化深村何家祠召开了第一次执委扩大会,到会代表40 余人,会期3 天,选出汤超魁、朱振山、彭坤山、杨德生、汤兰英、曹和胜、汤平山、黄廷厚、肖春全(即肖传泉)、陈明生、池国章、汤桂兰、刘国群(即刘国诚)、黄干、范永胜等15 人为县苏维埃政府新执委;推举汤超魁、朱振山、范永胜、黄廷厚、汤桂兰5人组成主席团;由汤超魁、朱振山担任正、副主席。会议还决定原有区乡名称改用地名命名。8月1 日,宜萍县苏又在慈化冷水碓陂上召开了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期3 天,改选县苏执委和复选出席(8月10日召开的)全省苏维埃政府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罗中任县苏主席。1933 年5 月,县苏执委会召开会议,改选县苏维埃政府负责人,改由汤超魁任主席,朱振山任副主席。10月,宜萍县苏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慈化曾坊辇下召开。省苏裁判部长黄廷厚代表省苏维埃政府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会议贯彻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的“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提出了“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争取最后胜利”的口号,并就“革命能不能最后胜利”进行了充分讨论。会议作出恢复杨岐山至峰顶山根据地的斗争计划,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破路、毁碉堡。会上,选举李育先、邱景山、邓国华(又名邓庚尧)、彭崇武、杨秀山、陈传儒、刘醒明、黄新桂、范永胜、谢益山、杨烈等为县苏执委;李育先任主席;邱景山、邓国华任副主席;选举刘定益、梁栋、张修书、周卯生等为出席全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
1934年1月,宜萍县苏政府根据县委“曾坊会议”的决定县苏机关一同与县委机关撤往万载白水。县苏机关和县保卫大队120余人,从慈化架上出发,经牛角树下、狗屁股上、南头、黄沙冲、铁山界等地,一个通宵抵达改江,驻扎改江竹林里,第二天到达白水杨家山。
同年3月5日,敌补充总队第四团第二营何竹筠部围攻县苏在白水的驻地,县苏机关遭破坏,省苏裁判部长、调回宜萍县苏主持工作的原县苏主席黄廷厚、县苏秘书长兼文化部长杨克武(即欧阳裕保)、县委组织部长池国章等牺牲,县苏其他工作人员被冲散。危难之际,少共县委书记李辉在万载白水召集党政领导人紧急会议,把冲散的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宜萍县工作委员会,返回宜萍苏区开展重建和恢复工作。工作委员会下分四路工作组:
一路:萍北桐木等地,由张龙、赵虎、吴会奇、赖衍洪等人负责;二路:金瑞、辽市等地,由邱振山、张安国、李邦彦、刘瑞玲、易文保等人负责;三路:水江、萍乡的赤山等地,由黄开泰、刘绍春、李坤林、李茂华等人负责;四路:慈化,由李辉、杨开选、范永胜等人负责。
1934年4月,宜萍县苏在慈化花园恢复,由范永胜担任主席。1935年9月14日,范永胜主席被叛徒黄光全等3个敌人所杀害。1935年底,宜萍苏区全部丧失。县苏其他工作人员一直坚持到1936年1月。
供稿:区史志办;版画插图:化成街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