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新兵入伍前留影励志。
袁州区水江镇是革命老区。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通过“会诊把脉”,打造红色生态文明小镇,建设青少年教育、党员干部传统教育基地,成功申报省保文物单位7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红色文化环境,该镇为军队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尤其是今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有14位青年应征入伍,其中大学生8人。
贫困子弟入伍
刘福炳家是水江镇沧溪村李家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福炳大学毕业后于2018年应征入伍。
刘福炳说:“我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家里比较贫穷,自从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学校给我减免了学费,帮扶干部每个月寄给我生活费,使我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学业,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当兵。”
去年以来,像刘福炳一样应征入伍的贫困家庭子弟有4人,他们都希望在部队大熔炉里学到本领,退伍后为建设家乡作贡献。
一家三代参军
水江镇上洞村的刘市林2019年应征入伍,他的爷爷刘达旺1943年参加抗日战争,后来在华东军区参加了解放战争,194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复员;他的父亲刘家友1972年入伍,1977年退伍。
刘市林入伍后,勤学苦练,表现出色,在基地新兵团“新训尖兵”比武中,获得手榴弹投掷第一名。今年1月份,水江镇相关领导去刘市林家走访时直夸:“直系亲属三代保家卫国,这是你们的荣耀,也是我们水江的骄傲,咱们一起鼓励孩子有更加优秀的表现,争取留队,接受更好的锻炼。”
在水江镇,像刘市林家这样三代参军的还有集福村的彭鸿展家。
兄弟俩同参军
参军报国既是磨砺人生,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途径,更是热爱祖国的高尚行为。水江镇集福村村民吴兴辉第二个儿子吴志锋今年光荣入伍,至此,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为革命军人。
邻居们都说老吴两夫妻“心太狠”,把两个儿子都送进“炼钢炉”,老吴却说:“当兵保家卫国,是一件光荣的事,我们即使舍不得,也要这样做。”
吴志锋是一个小胖子,为了能顺利参军,他提前3个月每天暴走十公里,脚磨出了血泡。经过3个月的锻炼,他成功减肥。
供稿:李祥武 黄安平 文/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