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袁州区寨下镇园岭村的刘细根家中,供养着一个无亲无故的“大伯”,而他还经常“大伯”“大伯”的挂在嘴上。
刘细根口中的“大伯”,是寨下镇园岭村新屋组村民刘周三。刘周三今年88岁,1960年7月入党,是个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和刘细根住在同一个村民小组,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一人有吃全家饱,一人无吃全家饿。1991年春,一场暴雨将他本来就破旧的房屋冲垮了,可怜刘周三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又没有亲朋好友投靠的去处,非常可怜。当时刚满20岁的刘细根见刘周三的房屋倒塌,孤独无依,敬老院他又不愿去,想起他一个老党员、老生产队长,为大家做过很多有益的事,不能让他无家可归,他便萌生出接他到自己身边照顾、共同生活的想法。他对刘周三说:“我父母早逝,您又从小看着我长大,如果您愿意,大伯,让我来照顾你吧。”那边,刘周三感动得泪流满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边,一句简单的承诺,却成了刘细根坚守几十年的信念。
那时候,刘细根还是未成家的小伙子,身边的人纷纷劝他:“带着一个无亲无故的老人家生活,心肠好是好,但会耽误你找对象啊!如果姑娘嫌弃你有负担不肯嫁给你,影响你的终身大事,怎么办?”刘细根却信心满满地说:“愿意跟我一起过一辈子的人,不但不会嫌弃,还会跟我一样好好照顾大伯。”他就这样毫不犹豫地把刘周三接在一起过日子,而且一过就是30年。
1994年,他与城里姑娘曾桂萍结为连理。这姑娘为何肯远嫁给离城50里的刘细根?就是因为一起打工时发现他为人好、实诚,她爱他,就不管他的身份、他住哪。曾桂萍是个热心肠的姑娘,她回忆起第一次到刘细根家时,有个场景她还历历在目:“那天我一进门,看到有位老人在做饭,就问细根这是谁,他说是他‘爸爸’,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他承诺照顾一辈子的邻居孤老。我告诉他,我会和他一起细心照顾老人,让这句诺言一直坚守下去。”曾桂萍父母一直反对女儿下嫁农村,多次劝阻无果。见女儿执意要与刘细根过日子,扬言要与女儿断绝关系,可曾桂萍不为所动,毅然决然与刘细根成婚了。
家中有了个女人,生活更顺更有生气了。刘周三见人就打开话匣子:“桂萍过来后,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好,细根夫妇就跟我自己的儿女一样,一家子人亲亲热热在一起,什么时候身边都有人照顾我。”这位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人谈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刘细根结婚后,家里又陆续添了两个儿子,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有些窘迫。为了让孩子和老人过得更好,他与妻子经常四处打工找活干,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后来生活稍好一些,妻子曾桂萍就留在家里照看老人孩子。刘细根有时在周边做点零活,有时去浙江、河南等地打工。
刘周三身体硬朗时,也能帮忙看看孩子,后来年纪越来越大了,腿脚也不方便,病痛也逐渐多了起来,不仅不能帮着做事,连自己的日常起居都全靠细根夫妻俩来照顾。刘细根毫无怨言,对老人悉心照顾。刘周三每逢身体不舒服,刘细根就会赶紧送他去镇上卫生院看病,每次都守着他打完针后再接回家,喂他吃药,曾桂萍也想方设法弄些有营养的给他吃。这两年,刘周三患腿疾,行走不便,刘细根又带他四处寻医问药。2019年9月,他还请专车陪老人到外地医治,一次治疗费就1000多元。
说起刘细根夫妇,邻居刘春仔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他们夫妇对待老人真是很好,有什么好吃的或者老人想吃什么,都会赶紧买来给老人吃,天凉加衣,天热换衣,都会及时为老人着想。这么真心对待一个无亲无故的人,真是难得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由于刘细根的辛勤劳动,日子越过越好。一家人幸福地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三层新楼房。尤其让刘周三老人高兴的是,刘细根还出资为他在隔壁盖起了一座房子,了却了老人多年的心愿。这让老人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感激。“遇上细根夫妇,是我的福气呀!”刘周三感慨万分,逢人就激动地说,“以前我的房子塌了,就想能不能有一天再盖起来。这句话我就跟细根随口提过一下,没想到他记在心上。这么多年过去,他还记得这事,还尽力为我把房子盖起来了!我满八十岁的时候,当时自己都没注意,他还热热闹闹为我做了大寿,真是不是儿子,胜似儿子!”
光阴转瞬即逝,如今,当年的小伙子刘细根也已经五十岁到当爷爷的年龄了。26岁的大儿子刘伟和22岁的二儿子刘雄,都习惯称呼刘周三为“爷爷”,孙子刘嘉轩叫刘周三老爷爷。两个儿子现在外地务工,逢年过节回来,都不会忘了给爷爷买上一些礼品。刘周三提起这两个孝顺的孙子也是笑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我孙子还给我带了几身衣服回来,说要我试试合不合适。我说我老人家穿不了那么多衣服,他们还是要给我买,这真比亲孙子还亲呀!”
靠双手创造幸福,用爱心谱写孝义,来日方长,亲情延续。跨越血缘奉养孤老30余年,刘细根、曾桂萍夫妇俩带着儿辈孙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孝心感染着乡邻,生动地诠释了“一诺千金”的真谛。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综合
编审:刘鑫珂
审核:刘婷、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