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一支笔写文学,一支笔写时评


“一支笔写文学,一支笔写时评。”是梁晓声一直以来的坚持。作为作家,他观察生活、直面生活,用现实笔触书写时代巨变。

作为民盟盟员、政协委员,他却是个“急脾气”,多次将社会时评直接变成提案建议。

虽至古稀之年,梁晓声却从未停止创作。“尤其是最近十年,在一些事情上的变化是很大的”。梁晓声说,“因为我感觉到了,也会把我笔下的主人公们在现实生活中向好的变化传达出来。”

有的时候社会时事就摆在你的面前,你有一种急迫地想要表达的一种愿望。它是作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一种态度,它是很重要的。

我是作家梁晓声,同时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一员。我出生在哈尔滨,然后下乡六年之后到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就是兵团创作员了,我对写作那样酷爱,(就算)不上大学我也要写作,这是毫无疑问的。

——谈获奖

2019年5月,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首届吕梁文学季年度小说荣誉,2019年10月,获得茅盾文学奖。

我是属于比较幸运的,一不小心就获奖了,然后还连续获奖。

作家职业它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向往,因为小说这件事它首先是虚构的,你想它虚构出来那么众多的人物,像是要把散乱的多米诺骨牌组合在一起,然后搭成一个他自己意愿中所能实现的故事世界。

实际上写《人世间》的时候,已经厘清了一种理念,除了写到底层,这几年的发展、变化,人和时代,人和人关系的这种移动,同时还注入这一点就是说,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

——谈参政议政

由于我加入了民盟,按1993年算的话,也30年了。然后又开始做全国的政协委员,就有了一个直接参政议政的平台。

有的时候社会事实就摆在你的面前,你有一种急迫的想要表达的一种愿望。作为这个社会现象的时评,有一些就变成提案了。就关于这个“农业税”的问题,在教育方面关于这个英语多少多少级考试的问题,另外关于农村教育的问题,关于“青年就业”的问题。

我是屡屡在领导面前犯急脾气的那样一位委员,非常有热情。哪一条街道需要改造,哪一个街口需要加一个邮筒,哪一处的违章建筑,我直接参与过这样的事情。

像这样的一些知识分子组成一个党派,他们的作用在哪里?应该是叫做政府的复眼,就像蜻蜓那样的,它要看的面多一点。党派的人士又是各行各业,他们会反映一些使有关部门不曾料到的情况。

我实际上也写过农村题材,就是在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的《田园赋》,我就通过一位扶贫工作带头人的县长,把他对于中国农村的一些想法,包括农民未来生活的考虑都呈现出来,实际上也是我本身的一些想法。文学如果不摆脱现实题材的话,那么它实际上是要提升一种写“平凡”的能力,就写寻常日子的能力。

——谈写作

我虽然73岁了,我从不到30岁开始写作,笔下一直是青年,知青也是青年,《人世间》中其实还是青年,只不过把他们写老了。现在其实写《中文桃李》,也还是青年。

73岁了,写年轻人,还会在情节上、细节上,把他们的情感,尤其把他们的爱情写得比较有文学性,我觉得还行,还没有老到干脆没有灵气的程度。

我确实还觉得近20年,尤其是最近10年,在一些事情上的变化是很大的,当时你不用到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省会城市,你离开这个城市20公里左右的时候,你沿途就会看到破败的农村。这种城乡生活的差距咄咄逼人地呈现在那。

后来的话,你会看到这个县城也变化得非常漂亮,你所乘的交通车在山间已经行驶了一两个小时,路过一个地方,突然那个地方会有一处漂亮的村子,你到一个农村的话,家家户户都有车了。这都是一些事实,使一些农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我的生活就非常直接非常(简单),入睡前,不想着我桌上的白纸上的最后一行字,明天早晨应该接哪个句子,就不想这些事了。因为我感觉到了,因为我的创作,我对自己的要求,现实题材,尽量做到现实主义风格,也会把我笔下的主人公们的在现实生活中向好的这种变化传达出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审:刘婷婷

审核:刘婷、甘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