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宰相李吉甫次子。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文武双全,曾在文宗朝和武宗朝两度为相,他执政期间,打败回鹘、平定藩镇、裁汰冗官、抑驭宦官,限制佛教,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李德裕与唐武宗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绝唱,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历朝历代对其评价甚高。李商隐誉之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二月,李德裕第一次拜相,因得罪李训、郑注两位当朝宠臣,为牛党头目李宗闵等所忌恨,与郑注、李训、王守澄等合谋,致使李德裕被罢相,出任浙西观察使。九年四月,再贬为袁州长史。李德裕到宜春后寓居化成岩,不以贬谪为悔,放浪林泉,吟诗作赋,读书自慰。在袁州时间不到一年,作《振鹭赋》《观钓赋》《积薪赋》等十五赋,以及《夏晚有怀平泉林居》《早秋忆龙门山居》二诗。李德裕从朝廷一品宰相降为地方六品长史,其心理落差和苦闷可想而知,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颓废,一蹶不振,反而变得豁达洒脱,无所顾忌,苦中求乐。《正德袁州府志》:“李德裕贬袁州长史,既至,寓郊外精舍,遇清景,则杖策独游,吟咏著述自适,不以迁谪介意”。他在《观钓赋》自序中也说:“每值清景,必杖策独游,见芦人渔子,则乐而忘返”。他寄情江南风景,足迹遍布宜春的山山水水,放飞自我,逐渐平复初来时槽糕心境。
李德裕在袁州最大的贡献,奖掖后生,收徒授学,创造了江西第一和第二个状元。李德裕在宜春时,卢肇、易重等宜春莘莘学子,仰慕其锦绣文章,经常投以文卷诗赋,师从其门下,多有教诲,学业大为长进。后来李德裕回到朝廷再度拜相,他们分别于会昌三年(843)和会昌五年(845)参加省试,结果相继夺得状元,黄颇、李潜、鲁受也分别进士及第,被誉为“五子登科,二度抡元”,是宜春历史上最为荣耀的科举盛事。这与李德裕在宜春的“名贤过化”息息相关,他将宜春科举文化推向了巅峰,功不可没。清代同知杨应瑶评价说:“袁之文章节义自肇始,公实成之”。李德裕尤其对卢肇的学识才华特别赏识,悉心培养,结下深厚友谊,“每谒见,许脱衣衫从容。”会昌三年,卢肇进京赴试,身为宰相的李德裕见到卢肇非常高兴,喜曰:“吾喜为金榜得状元矣”,遂魁天下。
“袁州刺史几何人,韩李流芳独未泯。”“旷代名宦谁可数,首当赞皇卫国公。”后人为了崇奉李德裕在宜春的丰功伟绩,历代在化成岩建有多处纪念设施。宋代建有李卫公祠,以及以李德裕在宜春所作赋中的词句命名的翠霭轩、倚石轩、振鹭亭、仰止亭。元代将李德裕画像刻于化成岩石上。明代建托赋楼、化成轩、蓑笠亭。清代知府李芳春题“赞化裁成”匾额;重建清音阁奉祀李卫公;镌“李卫公读书处”“亦当醒酒”“访石”“飞来”等石刻。袁州古城内有相儒坊、尊德堂。今有以李德裕名字命名的文饶路、卫公路等。地以人传留胜迹,化成岩因李德裕变得壮丽多姿,声名远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