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泉街道地处袁州中心城区正南,东接湛郎街道,南连南庙镇,西邻凤凰街道,北连灵泉街道,面积10.5平方千米,人口约3.8万。辖珠泉、泉塘、半边山、怡兰、窑前、明珠、一机、长青、塔下四一四、涌泉等10个社区,下设74个居民小组。明、清时期属南隅、厢,解放前后属春台镇、春台乡、宜春镇;1958年属春台人民公社,1961年属宜春镇,1986年设珠泉街道至今。
珠泉地名因境内有珠泉池而得名,古人归为袁州八景之一:南池涌珠。位于袁州至安福的古道旁,自古有一脉清泉从坑底涌出,百姓俗称“涌坑泉”。《袁州府志》载:“宜春形胜,龙自南来,水从东注。此泉乘龙而来,常年喷涌,亘古不惜,滋润宜春,故名龙来泉。”百姓依泉而居,形成村落田园,溉田万顷,远近闻名。
后有文人改名“涌珠泉”,以青石围垒,长14米,宽4.75米。明万历间袁州推官徐之孟在泉上筑亭,亭下建楼。二十多年后袁州知府黄鸣乔又在楼前加建阁楼和珍珠寺。清顺治间知府胡希圣于池上建亭,立于亭上可看见水中的自己,一如明镜正衣扶冠,故名“观我亭”(见我亭)。
千年古泉自有美丽的传说。一说元末朱元璋从吉州北上江州(九江)征讨陈友谅,因正值大早之年,将士又饥又渴,难以前行。朱元璋唯恐军心涣散,情急之下传令:“前方袁州宿传是泉城,必有甘泉,我部去袁州安扎。”将士一听顿时来了劲,一鼓作气行军至袁州城南,不料四处一看也是大旱,不见清泉。朱元璋急得直跺脚,只见脚下的几个坑顷刻泉水上涌,如珍珠翻滚。朱元璋朝天作揖:“天不负我也!”命人拿来纸笔题名:珠泉。另一传说似与府志描述有关。明万历年间一秀才进京赶考,行至袁州城南顿觉干渴难耐,倒在山脚石边昏睡过去。一老农赶猪路过,疑秀才中暑,决定救他。老农见石下有水珠渗出,知此必有源泉,遂决定杀猪取血灌于石下,老农口中念念有词,石头被猪血染红,少顷,一股清泉从石坑涌出,红石映照泉水,在阳光下朱红透亮。秀才醒来俯身畅饮,顿感神清气爽。正要起身拜谢恩人,只见老农化作一缕青烟扶摇直上,消失在仰山。秀才面南而拜,心知神助,赴京高中进士。一年后回到此地,见百姓称此为“猪泉”,遂提笔改名:朱泉。
从涌坑泉到龙来泉,到猪泉、朱泉、珠泉,不仅有美好的传说,珠泉也惠及袁州城南百姓繁衍生息,是袁州的一方生命之泉。上世纪三十年代铁路通车建站,以珠泉为水源建塔供水几十年。
珠泉自古引无数文人墨客到袁州临泉畅饮,一抒胸臆。如,明末诗人吴之直的《珠泉在宜春》:青衫白袷城南路,坡陀侧,一匊灵泉深注。绿净绝纤尘,照见人眉宇。滚滚素沙争沸涌,更历历、珠玑迸吐……明代杨声远的《偶憩珠泉亭》:碧池泉涌浑成珠,證得山僧衣里无。参透色空忘底事,恍然天地在冰壶。清陈廷枚的《南池珠泉》:日射波光澄碧海,月寒夜气绕青岗。使君饮马尘心淡,父老烹茶玉液甘。
清江皋的《寻珠泉》:时倾数斛珠,波纺共联缀,盘旋沙底轻,素丝如可绁……都对珠泉赞叹有加。
进入新时代,珠泉街道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积极拓展种养加工多品种开发,发挥传统机械加工业潜力,内挖外引,打造特色集市商贸和休闲郊游产业。
审核: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