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萍/文
五十年呕心沥血倾情对台宣传,五十年殚精竭虑致力两岸统一,五十年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宾,一生为“梦”笔耕不辍奋斗不息。他就是已故原宜春市委台办宣传科长王景辉同志,我党对台工作岗位上飘扬的一面旗帜。
王景辉同志堪称宜春对台宣传领域的老黄牛、老先进,也是一位好师长。我因在袁州区台办工作近30年,有幸接触这位上级部门的老宣传科长,工作中经常得到他的热心指导,并与王老夫妇结成忘年交。他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总是令人敬佩,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2020年春节前夕,王老不幸病逝,享年78岁,对台系统同仁以及广大文友无不深感痛惜,宜春作家、原市作协副主席蒋维扬感言:“景辉先生心诚厚道,酷爱文字,令我敬重!”原宜春市委副书记任桃英这样评价他:“景辉同志由稚年入伍扛枪,到盛年执笔为文;由前线立马横刀,到后方奔走呼号,一生都在情系海峡,奔波操劳,决心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毕生精力。这种在事业上紧盯一个点,矢志不移,‘从一而终’的执着精神,充分表明了他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辛丑春日,我再次来到秀江中路老地委大院46栋三层老楼,走进王老深居三十余年的寒舍,看望他的老伴陈梅香老师。
王老离开一年有余,他的老伴依然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从老伴赋诗可见夫妻恩爱情深,共赴海峡梦的拳拳之心:周年祭奠泪未干,又是清明肠哭断。平生碌碌执三杆,呕心沥血追梦来。悠悠岁月不磋砣,荣誉证书如小山。相敬如宾好夫君,金婚情缘深似海。待到两岸梦圆时,定将捷报云霄传。
环顾室内,陈设简朴却是整洁温馨。走进书房,王老的遗像端放书桌,他的面容永远和蔼可亲。书架上方陈列着他五十年来的发稿装订册和退休后出版的四部专著,一只老木箱装满了他毕生获得的从国家级到省市级的荣誉证书。翻阅着一篇篇饱蘸热血、笔力矫健的文章,倍感熟悉亲切,我又一次感受到王老那颗赤子之心,他那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渴盼,对两岸同胞的炽热情怀,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讴歌,以及处世为人谦谦君子之品格。掩卷忆往昔,历历在目。
王老是对台工作战线的一员老将。他1964年冬入伍福建前线,从1973年进入福建前线(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做编辑,到1978年转业宜春市委台办,从此痴迷对台工作一“梦”不醒,退休后依然“梦”向海峡,其坚韧执着精神令人景仰。正如他在《一心为“梦”写到底》文中所说:我有一个“中国梦”,一“梦”就是30多年。我梦的是祖国实现完全统一,梦的是海峡两岸骨肉亲人欢聚团圆。这是我崇高而神圣的“梦”!生命不息,追梦不止,我要为我的“中国梦”一心一意写到底!(该文2006年获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联合举办的“我的中国梦”网络征文大赛优秀奖)
数十年来,王老负责组织指导全市十个县市区开展对台宣传,期间一面组稿、约稿、评稿,为各地作者改稿、编稿,一面坚持自己写稿。组写对台宣传稿件是件苦差事,为了追“梦”,王老和大家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可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每逢传统佳节,往往是最忙的“黄金时段”。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上级与媒体约稿任务,他带领大家爬山涉水,风雨兼程。多少次冒着鹅毛大雪奔赴偏远山区,多少次顶着炎炎烈日走在田埂地垄,多少次披星戴月秉烛达旦……甚至几次病倒住院,依然不忘提笔写稿。
宜春作为内陆地区,对台宣传历来是个“冷门”。然而王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积极组织发动全市对台宣传干部搜集线索,“找米下锅”,“开发贫矿”,从冷僻中发现热点,从“贫矿”中采出真金。驻宜台胞台属以及两岸探亲寻亲、交流交往等各项有益活动,均被他采写成新闻,广为传播。他善于敏锐及时将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编写成生动活泼的广播稿,投送电台广播。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配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他积极撰稿向岛内推介宜春,为吸引台商来宜春投资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全市平均每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台湾《江西文献》等主要媒体用稿200多篇,最多一年高达900多篇,位居全省第二。数十年来,他撰写的各类体裁对台宣传稿件在海内外报刊媒体发表高达两千余篇(首),其中70多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多年来,王老不论严寒酷暑,乐为两岸同胞鸿雁传书,甘为他人作嫁衣。他总是一丝不苟批改我们送去的每一篇文稿,极为认真对待我们提出的每一个疑难问题。有时为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查阅词典,甚至跑遍宜春书店。真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每有征稿信息,他总会及时告知,鼓励我们积极参与。看到小辈的点滴进步,往往比自己获奖还要高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04年金秋,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宜春举办,已经退休的王老主动请缨,奔赴一线采写稿件。随着对台网络宣传的兴起,他决心为“梦”开始新的尝试,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内行请教。白天在单位上网怕影响办公,得到领导支持就晚上去上网。后来索性自费六千元购买一台电脑,方便在家里打字发稿。
从对电脑一窍不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王老不知付出了多少辛苦与汗水,如小山的荣誉证书足以见证。他被中国台湾网评为“2012年度优秀博主”“2013年度优秀网友”。作品在网站好评如潮,屡屡加精置顶。如专访《故乡的“新星”灿烂而又美丽》、《丰城矿务局巡礼》、《竹乡行》等文章得到台湾喜菡文学网版主好评:“每次看到你的作品都很有朝气,好像大补丸,强心针,感觉读了可以激发许多热情呢!你这么支持国家的建设,让我感觉很不一样,该学学你坚持不坠的火热情操。”
说到这,陈老师陷入深情的回忆中。她曾经戏称王老为网虫,天天写呀看的,比人家上班还忙。她很想老伴多陪陪自己,然而王老对文字“执迷不悟”,岂能甘心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王老常叹时间太紧,总觉得不够用,他还想出一本《昨天的战斗》呢!
从退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王老依然紧握手中笔杆,带病坚持写作。退休十八年,他在海内外报刊网络媒体发表稿件1786篇,多次荣获国台办、国新办、省台办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台湾网等媒体举办的征文大赛等级奖,出版综合文集《梦向海峡飞》,诗集《马厩集》《涉台即咏》,以及代笔回忆录《追梦的岁月》。弥留之际,他只向家人交代三句话: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收礼金。
“甲子逢周一电闪,经风历雨总辛甜。失学两度撕心肺,稼穑三秋耸稻棉。每挎钢枪巡领地,频差拙笔向天边。暮龄休叹流光少,老马新途但自鞭。”王老这首《六十初度》,为他的一生作了最好的诠释,也令我等倍受激励。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为“梦”写到底,是王老的毕生写照。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境界,何等深厚的家国情怀!
我们都是追梦人,愿生命不息,追梦不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