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二年仲夏,凉风习习,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一行人匆匆行走江南西道宜春郡府城外,向东南二十里开外一个叫鸡笼山的地方逶迤行去。奇怪的是,他们簇拥的那辆华贵大车硕大的车轮上绑扎着齐整的蒲草,锦披华盖,缓行在这乡间的土道上,车上却是空的。
“李刺史,还要多久才到?”从京城长安远道而来的朝廷使臣齐延邱擦了擦额上细密的汗珠,问旁边的宜春郡刺史李璟。
“回齐特使,马上就到了,转过这个弯就到了!”。听到特使询问李璟赶忙回应。
游溪边上一块突兀的石头上,一位年轻人在静心垂钓。忽然听到远处人欢马啸,他站起身来看了看,摇了摇头便收起了自己钓竿,对身边的小厮说:“今天这鱼钓不成了,准备回家吧!”
就在他们正要离开的时候,李璟远远发现了他们,就扯开喉咙喊:“老彭!彭老弟!找你找的我好辛苦啊!快过来,圣上派齐延邱特使请你来了!”彭构云知道躲不开了,只好迎上去对特使齐延邱施礼:“草民彭构云参见齐特使!”看着眼前的年轻人,齐延邱有点不相信,这就是李刺史极力推荐的能够定国安邦的栋梁之材?这未免也有些太年轻了吧!他满脸疑惑看向了李刺史,李刺史仿佛知道齐延邱心里想什么,使劲点了点头。齐延邱赶忙把眼前的年轻人扶了起来,把此行的目的告诉了他。
没想到他话刚说完,年轻人就拱手推辞了:“承蒙圣上抬爱,构云恐要让圣上失望了!”齐延邱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可是驱车几千里,用蒲轮之礼来请他的,圣上还在长安等着他们呢!他竟然说不去?!李璟看到这个情景,赶忙上来劝说:“构云贤弟,圣上这蒲轮之礼足见诚心,特使仆仆风尘足见义真,万望你不要推辞。”彭构云再次施礼说:“在下身体有恙,此处林木茂密,河溪清丽,很适合我休养身体。再说了我已习惯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灌园种木、藜杖瓮牖的农家生活,齐特使还是请回吧!”齐延邱此刻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看着李璟刺史……几日下来,齐延邱见李璟等一众官员无法说服彭构云前往长安,只能作罢,悻悻回京复命了。
天宝十二年,夏初。长安大明宫内,唐玄宗手拿《道德经》,又把齐延邱召了过去:“你还记得上次的袁州之行吧!去吧!还是用蒲轮之礼把彭构云请来吧!”
齐延邱知道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把彭构云请回长安,否则圣上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蒲车从宜春州城到合浦,一次,两次,三次……齐延邱始终笑脸可掬,李璟等一众官员更是喜色相迎。彭构云出于无奈,只能踏上蒲车,随齐延邱特使前往长安。
唐玄宗看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他的沉静、素雅、博学和善于谈吐,给了唐玄宗很好的印象。更叹服他的学问和精湛的道学,很想把他永远留在身边。
长安舒适的生活并不是彭构云想要的,几次请辞回乡,都被唐玄宗以各种理由留了下来。彭构云只好静下心来潜心注解道家经典。他在认真钻研之中隐约觉得在这一片繁华之下,不久将有一场惊天大动乱,届时中原鼎沸,刀兵遍地,血流千里。
天宝十三年秋的一天早晨,彭构云拿着刚完成的《通元经解》面见唐玄宗:“圣上,此乃我多年潜心研究黄道之所得,现呈给圣上御览。我现在身体疲赢,乞归养疾,望圣上恩准!”唐玄宗见他浩然归志,万牛莫回,只好厚赐金帛副衣,并派宫中近侍官员房嘉陪同他踏上了返乡之旅。
就这样。他们出关中,逾汉水,越长江,终于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呼冈岩下,他又可以在春风中踱步吟唱,在夏雨中簔笠弄舟,在秋风中把竿戏水,在冬雪中沉思了。他又可以和荒野为伴,披云霓绮终日,与飞禽走兽为友,继续探究天人之道,继续深究人生吉凶祸福之源。
春节的鞭炮声刚散,这天中午刚吃过午饭,那个贴身小厮就禀告彭构云说:“主人,你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去年冬天那安胡儿果然起兵谋反,皇上也被迫逃离长安了。”彭构云长叹一声:“我大唐真的难逃此劫,苦了我大唐的子民啊!”说罢,就回房去了。接连几天,彭构云都是闷闷不乐,长安那繁华的景致只有梦中再现了,那儿肯定是烽火连天,鲜血染红黄淮了……
中原大地烽火连天,哀鸿遍野。偏安一隅的江南西道的袁州府好像和往常一样平静。转眼间,宝应二年端午快要到了,袁河上锣鼓喧天,为了庆祝平定天宝之乱,袁州府衙决定隆重举办龙舟赛。彭构云看到袁河里那一艘艘龙舟争先恐后,奋勇向前,他也想加入进去划上两桨,他自己也知道这也只能是想想而已。此刻,小厮气喘吁吁跑过来,大声喊:“主人,快回家吧!圣上的信使来了!”
面对着锦衣玉帛和皇上特使的再三请求,袁州府衙一众官员也随声附和,彭构云依然不为所动:“草民感谢代宗圣上的恩典,可草民身体一日弱似一日,受不了这颠簸之苦,恐人未到长安就要作古了。恕彭某不能应圣上的召唤,望特使能够体谅在下……”
彭构云看着特使的马车转过山边的那个弯就不见了,长吁了一口气,情不自禁吟唱起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来源:教体局 陈慧君
编审:谢红妮
审核: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