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不仅山川秀美,而且文化积淀非常厚重。自古到今,很多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了很多文化遗存,以至这里的地名、楼阁乃至树木,都可能与某位历史名人有密切的关联。本文简述朱熹三过袁州的故事。
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逝于公元1200年,江西婺源人,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考取进士。他一生勤学不辍,兼收并蓄,成为我国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他学识渊博,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宇宙和生命起源、地心说、日食和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中医诊脉、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布局等都有研究。据传,他还是世界上发现化石第一人,比西方学者早400年。他的突出贡献更在于对经学、史学、文学的研究,元朝迄至明清,都把他的《四书集注》作为治国之本,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还把它作为封建科举的教科书。这位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巨匠一生来过三次袁州。
第一次到袁州是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他时任翰林院编修,比较清闲,有空四处游历讲学。这年,他应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之邀,携弟子林择之、范伯崇到书院讲学。是年8月,他讲学后途经袁州,在这游览了两天,喜见袁州奇山丽水,赋《袁州道中》五言古风一首。诗曰:“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巑岏不可数,峭绝谁能攀。上有青葱林,下有清泠湾。更怜湾头石,一一神所剜。众目共遗弃,千秋保坚顽。我独抱孤赏,喟然起长叹。”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诗。作者惊叹宜春山水泉石之美,更感慨造化弄人,抒发本人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心理。这次游历袁州给他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第二次到袁州是在淳熙五年(1178年)冬十月。这时,张栻之弟张杓正好在袁州任知府,他励精图治,重视民生,他任职2年就建成了袁州州学和三先生祠,专为纪念北宋的理学先贤周敦颐、程颢、程颐三人。袁州教谕李中请张栻作记,张栻又转请朱熹作记。此时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他接到邀请后便和张栻相约到袁州。朱熹欣然作《袁州州学三先生祠记》,该文载入袁州府志(同治版卷九之三)。此文虽仅600余字,但文约意丰,情真意切,不失为一篇千古妙文。
第三次到袁州是在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这年夏,光宗退位,宁宗即位,朝廷又开始尊奉程朱理学,朱熹又迎来人生的又一次转机。8月3日他在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任上接到诏书,宣他到京城临安担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8月7日,他与一行侍从坐着马车,踌躇满志,顺着宋时官道一路东行,不到三天,就到了袁州府。当时宜春知县赵师虑,字学古,是朱熹的门生;袁州知府徐傅,字宗说,也是朱熹的忠实粉丝。他俩得知这位名重天下的大儒现又是新君的经筵侍讲经停袁州,于公于私都得给予热情接待。他俩亲自陪同朱熹游览了宜春的李渠、东湖、西湖、宜春台、昌黎书院、三先生祠等名胜古迹。在州学学堂向袁州官员、学子讲课,后又到仰山太平兴国寺四藤堂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讲学研讨活动。
他这次在袁州学堂和四藤堂讲学,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讲述理学产生的渊源和完善的过程;二是系统阐述神宗朝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官为学都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三是为袁州州学介绍《白鹿书院教规》,这个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书院办学的模式。还和学子交流读书方法,归纳为六句话: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这次到袁州,为这里的人文修养和文化教育起到了泽润后世的作用。
据传,朱熹到仰山太平兴国寺游历讲学后,还到南惹山村参观,并亲手植下了两棵银杏树苗,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南惹的一道靓丽风景。夏季浓荫如盖,秋季金甲满身。
朱熹三过袁州,给我们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华美诗篇,光耀古今的教育佳话,种下了千年挺拔的银杏古树,这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袁州这块文化沃土上,我们感戴历史上这么多先贤为袁州成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而开基培土,播种耕耘。今天我们要取其精华,使中华文明之花在袁州开得更加璀璨多姿!
来源:易卫东
编审:谢红妮
审核:刘婷、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