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物话宜春 | 南宋袁州杨家铭葵形铜镜

南宋袁州杨家铭葵形铜镜 

年代:南宋(公元1127--1279年)

级别:一级文物

来源:1984年宜春市农科所职工陈述芝在单位水塔东侧墙基发现

尺寸:直径17.9厘米  钮径1.2  缘厚0.8厘米 重550g

葵花形,器表呈铜绿色。圆钮无座,镜身平薄。镜面无锈处显露铅锌成份的黑漆古。右侧有长方框,框内铸有两行楷体铭文“袁州江北祖代杨家青铜照子”。此镜制作精美,保存完好,是目前国内难得一见的袁州铜镜。

青铜镜,又名铜照子,是中国古代照面用具,是日常生活必备品,市场需求量很大。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始盛行,主要是王和贵族才能使用;到西汉末期,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这时铜镜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到唐宋时再次发展到高峰。

宋代的青铜镜产地主要集中在两浙路的湖州、杭州、苏州、秀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江南东路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和饶州,江南西路的吉州(今江西吉安),淮南东路的扬州,成都府路的成都等地。而其中就以湖州镜最为出名,产量也最大,考古发现的湖州镜几乎遍及南方各地,要知道在南宋时的湖州镜几乎垄断江南,而江西境内铸镜多见饶州镜,在宜春地区出土唯一一块袁州铜镜,这表明袁州城内也有杨家铸镜名家。在宋代青铜镜为了开拓市场,一般都会表明产地和作者名号,说明袁州杨家铜镜在湘赣边市场上应占有一定的份额,以满足当地百姓生活之需。

来源:宜春市博物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