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萍/文
久闻袁州新坊不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而且农民版画创作有声有色。丙申霜降时节,袁州区作协一行慕名前往采风寻芳。
清晨,汽车行驶在深秋的宜安公路上,远处的雾霭山岚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这里群山环抱,属明月山系,绵延逶迤,丰富的地下泉水蕴育出漫山遍野的茂林修竹,还有那被誉为江西“五朵金花”之首的钽铌矿以及储量极为丰富的高岭土和锂长石资源。
这一片青山绿水,更是滋养出秀美淳朴的民风。“缘岗四十里,修竹满山墩 。石碓舂溪水,纸帘挂薛门。鸡豚归有主,婚姻合成村。胥吏无相问,山中自旦昏。”清诗《度涧富岭》就是昔日新坊人祥和宁静生活的写照。
到达新坊农民版画基地时,太阳出来了!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作品在阳光的映衬下,更加光彩夺目。山村、农舍、小溪、树丛、田野、草垛、古桥、牛羊……乡间美景跃然纸上,窗里窗外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我的视线停留在胡卫春的《致富人》、《圆木匠》两幅纸漏版画上,其朴拙的构图与用色令我想起这位憨厚的老农 。
盛夏酷暑一日,我随友人来到新坊上村岭避暑探幽。午间在玉龙瀑旁一农家小院歇息,见屋内墙上字画,得知眼前这位朴实勤劳的屋主,正是久闻其名的农民版画家胡卫春。
说起新坊版画,不得不先说说宜春版画。远在明清时期,宜春版画享誉江南。抗战时期,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下,宜春彬江青年中学成立了江西首个进步木刻组织,从此版画创作在宜春蔚然成风。建国后,宜春版画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宜春市政府在文化艺术方面给予大力扶持。1985年冬江西版画研究会落户宜春,宜春版画群体迅速崛起,涌现出如可谷、谢牛、陈祖煌、周新如、阎敏、彭志明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版画家,版画创作与活动开展如火如荼。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与创新探索,宜春版画逐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语言,品种由原来的单一木刻发展到平、凸、凹、孔版,彩拓版画和纸漏版画更是地道的宜春特产。在这样良好的大气候下,新坊农民版画协会于1991年春应运而生。
如果把宜春版画比作一片参天大树,新坊版画便是一片青葱的幼林。 1991年,宜春版画传承人彭志明时任新坊副乡长,他被新坊优美的山水人文所打动,尽管当时宜春不少版画名家纷纷下海,远走高飞,但他克服重重困难,毅然组建起新坊农民版画协会。于是,爱好书画的胡卫春和当地十几位村民在彭志明的指导下,开始了业余版画创作生涯。每当暮色降临,他们放下锄头,手握刻刀,聚在村头小屋交流切磋,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质朴灵动的山川景色,田间地头熟悉的劳动生活场景 ,都是笔下丰富的创作源泉。别看这些庄稼汉个个气壮如牛,他们也有聪慧的心灵与浪漫的情怀,一旦灵感来了,手中的画笔与刻刀便随胸中激情奔涌不息,驰骋翻飞。夜深人静的山村,唯有那间小屋灯火通明 。如此痴迷版画艺术,其境地可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卫春、习连玉、卓仁光、欧阳席华等十多位农民作者先后在全省乃至全国版画展览中入展获奖 二十余幅作品,如习连玉的《弹棉花》、《打草鞋》,胡卫春的《红鱼》、《情缘》等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深受观众喜爱。2000年始,袁州(原宜春)先后三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之乡”。这一称号与新坊版画密不可分。
多年来,新坊镇政府给予农民版画创作极大支持,成立了新坊农民版画创作基地,建起了展览馆,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培训、讲座、交流活动。2010年春,江西卫视在“井冈先锋”栏目对新坊农民版画协会创立二十周年的丰硕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如今,新坊镇在中小学试点增设版画创作基地,一批又一批乡村学校师生投入版画创作,新坊版画创作队伍逐渐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的版画作者群。喜看新坊版画这片幼林,愈加生机盎然,葱郁茁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