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山荒坡 今朝砂糖橘满园

近日,在砂糖橘成熟收获的季节里,走进袁州区金瑞镇河林山村,只见昔日千疮百孔的荒山荒坡上,如今满山遍野挂满圆润的砂糖橘,和白墙青瓦的农家房屋相互映衬,犹如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

据介绍,以前,这里曾是产业少、收入低的贫困小山村。近年来,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袁州区分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加大对金瑞镇河林山村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当地的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了,而且村民种植的砂糖橘、金钱桔、葡萄等果实年年丰收。如今,放眼望去,600余亩砂糖橘树挂满鲜果,外地客商纷纷前来采购,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金瑞镇因金矿而兴,该镇境内探明地下矿藏有黄金、煤炭、铜、大理石、方解石和石灰石等,其中金矿储量5-8吨,已开采1.5吨,高峰时,辖区散布着大大小小10余起金矿,金瑞镇的青壮年劳力基本都在矿上劳作,可以挣到1000-1500元的月薪,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镇。而该镇河林山村的青年人却纷纷前往广州、深圳、东莞等沿海地区务工赚钱养家。

2000年后,随着地方政府陆续对金矿进行整治关闭,全镇的废弃矿山满目疮痍,一个个废弃矿坑污水恶臭,泥土堆积,污染村庄生态环境。村里老年人叹息:“镇里金矿关闭后,缺少经济来源,山上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在经历金矿时代繁华后,河林山村村民易梅生常常爬上荒山荒坡,俯瞰村庄面貌,心感凄凉、叹息不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5年底,曾任河林山村村民小组组长的易梅生,经过走访上级有关部门,多方调查研究,他决定在河林山村投资发展砂糖橘种植产业。思路决定出路,他积极响应袁州区委区政府号召,在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袁州分局的精心指导下,申报开展土地整理、生态修复、修建山间生产机耕道、完成土地整体流转……这一切倾注了易梅生满满心血。他首次承包50亩废弃矿山荒坡,从外地引种砂糖橘果苗2000余株。2010年,砂糖橘树苗试种挂果成功,当时销售价格2元一斤,后来砂糖橘产量越来越多,年收入5多万元。这让河林山村村民为之振奋,似乎让村民又看到村里经济发展的曙光。

易梅生(左一)介绍种植砂糖橘技术

经过8年时间的实践探索、总结,适应宜春袁州地域、气候的差异,在邀请广西专业技术人员传经送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砂糖橘种植技术,由2015年初挂果到2022年,连续8年获得丰产丰收,并呈现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喜人势头,开创了宜春乃至江西种植砂糖橘的成功先例,打破了砂糖橘种植走出“两广”的技术壁垒,积累了一套符合袁州域情的砂糖橘种植技术,有效克服冬季区域雪、霜冻期烂果等气候的影响,避开了砂糖橘树的大、小年份结果好差之分,果实口感保留了砂糖橘的原汁原味。截至2022年12月,该村村民整治荒山荒坡,种植砂糖橘土地面积达600余亩。

多年来,河林山村在易梅生的带领下,“破茧成蝶”。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成立河林山砂糖橘种植专业合作社。金瑞镇坚持宜果则果、宜农则农的原则,加大废弃矿山及周边村组荒山荒坡治理,将河林山村打造成砂糖橘种植基地。该基地从2012年12月由广西核心产区桂林市荔浦县(今荔浦市)引进砂糖橘种植,从源头上确保了苗木品质,砂糖橘口味纯正。第一期种植面积120亩,第三年挂果销售火爆,后来相继在2015年、2016年逐渐扩大种植规模。2017年还新增“桂金柑2号”金钱桔种植面积100余亩。2018年1月,该种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相关部门完成登记注册,注册资金500余万元,当地30户96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据估算,2022年合作社纯收入200余万元。

“每年丰收挂果时,漫山遍野飘着橘香。”易梅生动情地说,“辖区褪去当年开采金矿的外衣,昔日的荒山荒坡迎来如今的绿水青山,过去的废弃矿山变成村民种植砂糖橘致富的‘金山银山’,砂糖橘树成了河林山村的‘摇钱树’、‘绿色银行’,希望能通过自己艰苦创业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彻底改变全村的贫困面貌,助力乡村振兴。”

易梅生还告诉记者,2019年以来,部分村民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打工,合作社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还专门聘请老年人到砂糖橘果园劳作,按时结算工资,切实打破他们眼前“无工可做、缺少收入来源”的困境。

如今走进金瑞镇河林山村,道路干净整洁,村风民风和谐。村内文化广场、健身娱乐设施、“公厕”等一应俱全。以前,泥砖瓦房,污水横流,村庄环境脏、乱、差。现在该村正在创建美丽乡村。河林山村大部分村民购买了家用小汽车,村组道路畅通无阻,村民新建住房错落有致、漂亮繁华,砂糖橘产业做大做强,文明生态、自然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安居乐业。


来源: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

编审:刘鑫珂

审核:刘婷、甘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