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街道位于中心城区老城区,东至明月南路与湛郎街道紧邻,西抵宜春南路和凤凰街道接壤,南临浙赣铁路同珠泉街道毗邻,北濒秀江河跟秀江街道相望。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现辖灵泉、鼓楼、春台、龙泉、鹧鸪、考棚、朝阳、五眼井、黄泥塘9个社区,常住人口2.2万人。灵泉街道占据袁州古城整个区域范围,是古代州府、县衙所在地,为袁州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
灵泉街道因辖区内的“灵泉”得名。《太平寰宇记》载:“县侧有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也是宜春名称的由来,自古至今十分牛逼,声名远播,妇孺皆知,这个泉就是现在新修灵泉池公园内的灵泉,也叫宜春泉。灵泉不仅宜春因此得名,也是宜春文化的源头,更是宜春人心目中的一方圣泉,对她情有独钟,尊崇备至,赋予了很多传奇色彩。
灵泉的“灵”突出体现在六灵上:一是灵秀,水质特别好。明静清澈,莹媚如春。水尤宜酿酒,称为上罇贡品。有诗云:“一泓冰鉴最澄清,自是灵源巧缀成,”充分体现了灵泉的灵秀。二是灵奇,可治病祈雨。宋代袁州知州曾孝序《灵泉记》说:“旱祷疾饮,罔不感应。”说有病的人喝了灵泉水就会痊愈;还传说灵泉水底藏有龙王,遇到干旱时节向灵泉祈祷就会下雨,没有不会感应的,很是神奇无比。三是灵异,有奇观异景。古《图经》记载:“一日两涌,与海潮同。”一天发生两次喷涌,与海潮同起同落,景观非常特别。四是灵瑞,文化昌盛先兆。传说泉中有比目鱼,一旦出现袁州就有好事临头。明朝万历五年(1577),知府郑惇典对灵泉池进行了一次维修,于是泉水清澈,比目鱼复出,当年两人中举,第二年两人考取进士,世称锦鳞献瑞。五是灵洁,清明廉洁象征。相传喝了灵泉水可净化人的心灵,形成正直无私的品格。当官的不贪,作百姓的不偷,能保持高洁操守。六是灵性。可以开窍心扉。据《唐语林》载,黄颇“以洪奥文章蹉跎举场十三载,”唐会昌二年黄颇又要进京赶考,刺史成应元在离亭(黄颇亭)为黄颇饯行,对黄颇说:你的学问博大,文章也很深奥,就是缺少那么一点点灵气,听说灵泉水很灵,喝了便会更加聪敏机灵,好运临头,前两天卢肇偷偷到灵泉打水喝,可能也是为了找“灵感”,我今天用灵泉水做的“宜春酒”为你送行。第二年开考,卢肇果然高中状头,而黄颇获得第三名。灵泉就有这么神功奇效。
元代大诗人虞集曾写诗赞美袁州曰:“兹郡多美泉,小大各有神。深润浃温厚,草木何光新。”灵泉街道内泉池水井遍布大街小巷,秀江环绕,泉井相辉,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历史上曾有“两湖、三泉、四池、五井”之称。袁州誉称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得益泉水浸润,因此生机勃发,孕育出像袁京、袁璞、卢肇、易重、郑谷、普庵、成恭夏皇后、彭莹玉、袁继咸、张自烈等这样一批杰出人物。特别唐中后期,袁州文化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成为江右文化源头活水。
辖区内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比较著名的有汉代的宜春台、唐代的古李渠、五代的古城墙遗迹、宋代的地方天台鼓楼、明代的昌黎书院、明城墙遗迹、清代袁州试院(考棚)、近现的袁州会议旧址、王子巷历史街区、中山路民国建筑风情街等古迹遗存。这次袁州古城文化复兴,恢复重建了韩文公祠、郑都官祠、考棚、新昌黎书院、新张天成药号、袁州会议纪念馆、大北门(秀江门)、城隍阁、宜春台坊、三元坊、重光坊等有名古迹。随着古城的建成,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古老城市焕发出新的朝气活力,正以全新姿态呈现市民眼前。
如今灵泉池修葺一新,重现往日胜景。四周建设有总宜楼、听泉亭、闻琴轩、映月轩等。外围扩建为灵泉池公园,园内恢复新建有重桂堂、需宴堂、江袁首邑坊、灵泉大观戏台等古代名迹。如若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泉楼相映,台坊掩隐其中,美轮美奂,生机盎然,仿佛一幅唯美江南水墨画卷。灵泉街道也因老旧小区拆迁改造、小街背巷整治美化、袁州古城文化复兴而变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来源:易根生
审核: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