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绘画五百余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明代绘画以地区为中心,出现了一批绘画流派与名家,在画坛主流相互衔接与更迭。清代绘画沿袭着元、明绘画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文人画发展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也有一批画家另辟蹊径,形成新的流派。
这些流派如何发展而来,它们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人,绘画风格又是如何。接下来,听我们娓娓道来 ,走进“松江画派”的艺术世界。
取法宋元,清新古雅
在社会动荡的明代后期,松江地区的绘画艺术依旧大放异彩。明代松江位于江浙两省的交通要道,经济贸易较为发达,各地文人常往来于此,文化事业繁荣。
“松江画派”包括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以赵左为首的“苏松派”和以沈士充为首的“云间派”。因他们都以仿古为尚,注重笔墨韵致,且三人籍贯均属松江府,故统称“松江画派”。
“松江画派”与“吴门画派”一脉相承,绘画以山水为主,画风取法宋、元诸家,讲究水晕墨章和古雅神韵,富有江南清疏情致,极具文人画特色。
古拙清秀,平淡天真
“华亭派”由顾正谊开创,董其昌为代表人物。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高克恭、黄公望、倪瓒等人,尤其致力于对倪瓒、黄公望的学习。因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画风追求“平淡天真”,用笔清秀柔和,用墨明朗清淡;同时又以书法笔墨入画,作品柔中带骨,拙中带秀,清隽雅逸,质朴自然。
在绘画学习上,董其昌认为初学者可以先以古人为师,对前人画作进行临摹,学习其笔墨技巧、构图章法,但不能被桎梏,熟练之后要引入自身造化,根据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董其昌 疏林远岫图轴
款识:年家袁伯应司农上疏归省尊人大司马节寰年兄,赠以诗画,癸酉十月之望。挂冠神武觐庭闱,得奉朝恩意气归。圣主似颁灵寿杖,仙郎耐着老莱衣。董其昌。
钤印:董其昌印
此图是董其昌79岁时为兵部尚书袁可立(节寰)所作,作品以一河两岸式构图布局,山峦、坡石、丛树均用线条勾皴而不以水墨渲染。中锋用笔舒缓,笔力圆厚重拙。虽画房舍,但不着一人,画面呈现出萧散、空灵的境界。
以禅喻画,崇南贬北
董其昌在书画创作的同时,也善于评论总结。他一生书画理论著作丰富,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等作品流行于世。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提出的“南北宗论”。
禅宗分为“南北宗”,他以禅论画,将唐以来所画山水画不同风格的画家也分为南北两派,“北宗”始于李思训,以宋代的赵伯驹、伯骕和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南宗”开创于王维,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米家父子以至元四家为一派。“北宗”线条刚劲有力,画风过于雄浑,属于行家画,不显文人气质;“南宗”以墨韵为主,作画温润柔性、质朴天真,是文人画的代表。
董其昌的这套理论确立了“南宗”崇尚自然、倡导文人逸品的绘画风尚,传达了其崇南贬北的绘画思想,虽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颇为盛行,得到了“松江画派”其他画家的认可,成为他们绘画的理论体系。同时这一理论也影响着后世山水画家的审美方向与创作风格,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卞文瑜 武夷山色图轴
款识:癸酉夏日游武夷归而仿佛图此,卞文瑜。
钤印:文瑜、润甫
门派林立,各放异彩
随着“华亭派”的不断发展,松江地区的其他画家也都各自另立门户,其中赵左创立了“苏松派”、沈士充创立了“云间派”,一时流派纷呈,繁花似锦。
赵左,字文度,师从宋旭,所画山水仿米氏云山与黄公望浅绛法,长于烘染,水墨湿润,笔法细腻松秀,构图上空间感较强。下面这幅画水墨氤氲、云山迷蒙,极具赵左个人特色。
赵左 茅屋闲眺图轴
款识:甲寅腊月廿日为上池先生写,华亭赵左。
钤印:赵左之印、文度氏
沈士充是赵左的弟子,同时从师于宋懋晋,字子居,善山水,绘画擅长用墨,笔法松秀、墨色华淳,画风注重皴染。日常交友中与董其昌关系较好,两人画风也较为相近。
下图是一幅冬日雪景图,作品以烘染表现雪景,以淡墨皴染山石,用笔纯熟内行。所绘山势雄浑险峻,栈桥高悬山颠,行人迎风向前,营造出山中风雪,栈道难行的情景,颇具故事性。
沈士充 雪栈行旅图轴
款识:甲子冬日写,沈士充。
钤印:子居、沈士充印
总体而言,“松江画派”基本延续了董其昌的绘画风格,用笔洗练、墨色清淡,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也被这些画家继续倡导与发扬。在他们的共同影响下,“松江画派”成为了明末清初山水画的主流。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