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宴堂,又称需宴亭。取《周易》“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之义。意谓:云气上升在天空,即将降下甘霖,这时,只需耐心等待,好好饮酒娱乐,尽情享受,不要妄动,一旦时机到来,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便会取得成功。需宴堂原位于袁州府署南,唐天宝五年(746)由太守房琯创建。类似今天宴请宾客的接待场所,公务闲暇之余,房琯经常在此接待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煮酒喝茶,欢聚畅谈,以一种轻松方式,聆听市井之声,了解民情疾苦,处理百姓诉求。可以说是宜春历史上最早的信访接待室。
房琯(679-763),字次律,河南人缑氏(今河南偃师市)人,宰相房融之子。天宝五年(746),因受李适之、韦坚案牵连,贬谪宜春太守。任上“立学宫,建文庙,创州治,修济川桥。作亭于州之南,名曰需宴,公暇与民同乐。”他在宜春兴利除弊,关心民瘼,人们非常感激他对百姓的宽厚慈爱,称赞他说;“县怀其化,民濡其泽,凡我子孙,罔不戴慕。”房琯大部分时间在地方做官,当过卢氏、慈溪、宋城、济源等县令,后来担任宜春、琅琊、邺郡、扶风等太守。所到之处,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誉为治理郡县能臣。后来累官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死后追赠太尉。上元年间(760-761),司封员外郎李华为其作《房公德铭》:“赫赫房公,尊其盛德。昔抚宜春,列邦是式。建铭江滨,以尉南国。”对他在宜春的德政大加赞赏。虽然房琯离开宜春很多年了,当人们看到“需宴亭”时,不由自然地勾起对房太守在宜春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殷殷思念。明代在宜春台修建名宦乡贤祠时,将房琯奉为第一个被崇祀的名宦。
元和三年(808),王崖任袁州刺史,这时离房琯去世已45年,但房琯在宜春的功绩仍然深入人心,代代传唱,久久不能忘怀。王崖十分仰慕房琯在宜春的为政,效仿其法,推崇其德,将“需宴亭”修葺一新,并立碑纪念。碑的正面刻唐代大文学家李华所作《房公德铭》,背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撰写的《相国房公德铭之阴》,供人们瞻仰缅怀。房琯、王涯后来均官至宰相。小小“需宴亭”石碑涉及两位宰相和两位著名文学家,时称“四杰碑”。这在袁州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绝无仅有,堪称旷世佳话。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房琯虽然离我们已1270多年了,如今人们仍然没有忘记房琯当年在宜春的德政,此次袁州古城文化复兴中,在灵泉池东面重建需宴堂。新建的需宴堂为赣西传统民居风格,座东朝西,一进一天井式布局,依次由门厅、天井及左、右厢房和后堂构成。砖木结构,封火山墙,素墙灰瓦,简朴幽雅。建筑面积355㎡。堂傍恢复房公德碑,重现当年宜春这一世之罕见的胜迹,为宜春丰厚人文历史增添了又一处新亮点。目前,袁州区正在开展“三比三争”活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为政的核心要义和根本宗旨。房琯在宜春的所作所为,无疑为我们开展活动树立了很好学习榜样和历史借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