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通过糅合战争、动作元素营造视觉奇观,强化叙事节奏,使中国外交官万里撤侨的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平凡英雄》将社会各界合力救治新疆7岁断臂小男孩的真实事件搬上大银幕,借鉴公路片的手法将这场跨越8小时1400公里的生命接力过程展现得惊心动魄;《钢铁意志》则将谍战、爱情类型的创作意识融入对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工人阶级为新中国钢铁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讲述中,使影片热血又深情……近日热映的主流电影皆以自觉的类型意识和独特的东方意蕴书写中国故事,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而借力类型生产书写主流电影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海外受众,都有一个直观感受,即中国主流电影越来越好看了。这些作品不断贴近新时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气韵与类型片创作手法相融合,不仅为自身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也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无限活力。
类型意识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类型生产是重要的电影创作规律。既定类型框架总是包含着一套在外观上有辨别度的形式风格,使某种叙事惯例精准地对应受众诉求,达到可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战争片强调英雄主义,公路片聚焦心灵探寻过程,歌舞片营造欢快愉悦氛围,动作片表现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借助多样的类型惯例、成熟的视听表达,类型创作可以帮助制作主体建构立体的媒介印象,从而将制片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身的优秀文化和其他文明进行深度交流对话。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叙事理念、气质意蕴嫁接于动态迁移的类型框架中,实现中国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是当下中国电影亟须实践的命题。
来源:光明日报
编审:易宇琪
审核:刘婷、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