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传奇】水韵袁州古李渠

很多年前,袁州有一条河,汩汩不息,自西而来,在东边注入秀江,使得古老的袁州安卧在一大一小两顷波涛之间。它就是泽被袁州千年的水利工程“李渠”。

当时,袁州的民居房舍以竹木材质为主,极易引发火灾。袁州城中人烟密集,高墙环抱,与外隔绝,一旦城中突发火灾,往往扑救不及而延烧连片,居民亦难以疏散逃生。如果城中再缺水或汲水不便,所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更加难以想象。为帮助解决后顾之忧,保障老百姓财产安全。唐元和四年(809年),袁州刺史李将顺考察舆情,决心消除州城火患。亲自出城勘察水源,确定引水路线。然后组织民众在州城西南清沥江(今温汤河)拦河筑陂,引水入城。还将前人郑审开凿的西池改建为调节渠水的分水湖,命名为益州塘。水渠建成后,居民大得惠利,为感戴李将顺的德政,便称之为“李渠”。

李渠不仅具备防火功能,还兼有灌溉、汲引、排水、行舟等多种功能,改善了州城居民的居住环境,便利了民众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后世袁州城的营建格局与设施。自李渠建成后,千百年间历经十余次大的疏浚修缮,惠泽千年,功德无量。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最后一次修浚,仍可利用。

唐代的李渠全长约二十里,自源头鲤鱼山凿渠引水,溉田二万”,逶迤十里后流入州城,“缭绕闾巷,其深阔使可通舟”。再向东穿城而出,流经当时宜春县治附近的赤板桥(即今湛郎桥),最后注入石潭,汇流袁河。清朝年间宜春举人唐大年曾作过一首《渠上谣》说的就是李渠:“狮子山头空采茶,凤凰山下水难车。李渠一夜生新水,乐煞渠边是十万家。渠上人家渠下田,田家作水向渠边。衡来颃往熙熙来,怨煞干旱是去年。”

这是一幅何等动人的水城情景啊。李渠在袁州城内穿街过巷,水网交错,清澈的水流淌过那些白石朱栏的桥梁,耳边是方言俚语,市声喧闹。铁炉巷、鲜鱼巷、阜通坊、善利坊……一个个似曾熟识却又陌生的地名进入视野,一阵阵热闹而又湿润的乡音扑面而来。

正是这清冽流动的水,使千年袁州古城流荡着一股动人的灵气。水脉与文脉相通相融。四通八达的水,源源不断,承载了袁州古城的文明进步,滋养了江西首位状元郎卢肇,揭开了古色袁州、红色袁州的神秘面纱。

现在的袁州城,致力于传承古城文化。古李渠今天仍然发挥城市下水道作用,悠悠秀江水包容、柔软、明净、清澈、以水一样包容谦和的姿态,博纳贤人雅士,喜迎四方宾客,带领着百万袁州人民奋力奔跑在冲刺全国县区经济百强的康庄大道上!

 
 


来源:宜春市第十中学 李璠

编审:谢红妮

审核:甘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