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重(806-872),字鼎臣,唐朝宜春温汤九联坊人,江西第二个文科状元。系西汉镇南将军易洸后裔。易洸,字文行,其先祖为山东人,承袭父爵,在西汉武帝朝为官,勅拜镇南将军,奉命领兵由金陵(今南京)镇守宜春,死后葬于宜春西部将坟山(今萍乡市芦溪县高岗塘)。其裔胄易铨,字廷章,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自幼文才赵群,奉母至孝,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宜春节度使,因天宝末年(755)“安史之乱”遂有退隐之意,“公在署时,常观南山之峰,有紫云盖顶,便卜居宜春郡南紫云峰下,山以此名焉。”(今温汤镇谢坪村九联坊),是为袁郡易氏始祖,时间久远,繁衍不息,人口逾十万,成为宜春第一大族。
易重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父易思,字景陶,文采超迈,尤善诗词,唐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官彭泽令。父亲易经大,字廷桢,号炳忠,又字相礼,号高斋。举孝廉入仕,诰赠大理评事。易经大生有四子,长子易之武、次子易偲,三子易重,四子易裹。由于受家庭熏陶,易重兄弟四人胸怀远大,笃志好学,诗书传家,皆江右名士,后来都有所建树。长兄易之武,字职臣,登唐宝历元年(825)进士,官至户部郎中。次兄易偲,字作思,秉性恬淡,隐居不仕,以诗鸣于世,其诗《山中送弟方质》:“芦花飞处秋风起,日暮不堪闻雁声。”不事雕镂而自然,凄婉有远声,固是晚唐翘楚。弟易裹,字方质,天资聪敏,德量浑雅,名流多从之。
易重从小天赋异秉,才思敏捷,且勤奋不懈,博览诗书,精通经史,七岁能文,八岁能诗,一时文声雀起,名噪府县,有一年时任宜春县令的卢萼闻说易重奇异,特意到九联坊探访,卢县令见小小的易重举止有度,应付自如,想试一试易重的真才实学,环顾九联坊群山逦迤,树木葱茏,顺便出上句曰:“四周绿荫收眼底”,易重轻松对答“万户喜忧记心头”,卢县令听后十分惊讶,又曰:“子既晓得诗,可题吾乌纱帽”,易重略加思索答曰:“翰林身价贵,头脑尽文章,顶戴君恩重,毋能一日忘”。卢萼称赞道:“果真神童,孺子可教也”。祖父易思在一旁看到孙子机灵对答,所对句子不仅工整贴切,而且寓意深远,颇感欣慰,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当朝宰相李德裕在“牛李党争”中受挫,贬谪为袁州长史,官场失意,门厅冷落,寓居化成岩,寄情山水,读书作赋,过着清闲落寞的日子,然而卢肇、易重、黄颇等宜春莘莘学子,仰慕其锦绣文章,经常投以文卷诗赋,师从其门下,多有教诲,受益匪浅,学业大有长进。宜春文风崛起,主要得益于房琯、韩愈、李德裕等文学大家在袁州大力兴学和奖掖后进,不断耕耘教化的结果,至唐武宗会昌年间,袁州文风鼎盛,甲于江右,盛极一时。会昌元年(841),李德裕再度入朝拜相,此时的卢肇、易重等一批乡贤士子,已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后来他们分别于会昌三年(843)和会昌五年(845)进京赴试,结果大魁天下,成为江西第一和第二个状元,黄颇、李潜、鲁受也分别进士及第,被誉为“五子登科,二度抡元”,冠绝江右,荣耀千秋,这是宜春历史上最为称颂的科举文化盛事,在中国的科举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现象,这与韩愈、李德裕等在宜春的“名贤过化”息息相关。
会昌二年宜春举子齐聚州学,共议进京赶考大事,易重说:“方今天下大比,才聚宜春,尚若都往比试,必自相抗衡,不如分期应举为佳”。主动放弃明年的会试,而让卢肇、黄颇、李潜等参加会试,卢肇等人果不负众望,会昌三年春闱放榜,卢肇状元夺魁,而黄颇、李潜也考取同榜进士,该科进士及第全国只取二十二人,而宜春就录取了三名,而且卢肇还是头名状元,一举三登科,凤鸣长安,震动京师。卢肇等衣锦还乡,州县官员设宴接风洗尘,乡贤宿儒齐聚祝贺,准备要入席时,大家请状元公卢肇上座首席,卢肇出于谦虚,又是表兄,礼让易重坐首席,哪知易重也毫不客气,竟然大大方方地坐了上去,并拱手风趣地对卢肇说:“这首席本应状元公的,既然你这么谦让,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权当今日借个首席,沾沾喜气,下届一定奉还。”此言一出,四座皆惊,一片哗然,众人都觉得易重有些狂妄,难道你易重真有把握考个状元?有的甚至等着要看易重的笑话,可事情就有那么凑巧,会昌五年,易重果然连攀两桂中了个状元,真的还了卢肇一个首席,借首席戏语,一时传为佳话。
唐会昌五年(845),易重,鲁受等参加京城会试,该科主考官左谏议大夫陈商。考毕发榜时张濆第一,易重名列第二,鲁受也榜上有名,进士及第二十七人。名士、举子皆以为此科取士不公,议论纷起。武宗即命翰林学士白敏中复试,结果张濆等七人被黜落,易重获第一,时人皆以为公允。同时期的才子淮安人赵嘏与张濆是好友,曾对张濆前后进士及第和剥夺作过祝贺和劝慰诗,张濆高中榜首时作《喜张濆及第》诗曰:“九转丹成最上仙,青天暖日踏云轩。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黜落后作《赠张濆榜头被驳落》诗曰:“莫向花前泣酒杯,谪仙依旧是仙才,犹堪与世为瑞祥,曾到篷山顶上来”。张濆遭此打击,心灰意冷,隐于天台山做了处士,喻凫作《赠张濆处士》云“露白覆棋宵,林青读易朝。道高天子问,名重四方招。许鹤归华顶,期僧过石桥。虽然在京国,心迹自逍遥。”易重由第二变第一,兴奋不已,颇为得意,即作《寄宜阳兄弟》一诗“六年雁序恨分离,诏下今朝遇己知。上国皇风初喜日,御街恩渥属身时。内廷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过去进士及第荣称“蟾宫折桂”,因为易重两次考中进士,便是两次“折桂”,后来宜春易氏后裔堂号称为“重桂堂”。宜春人为纪念这位曾经为宜春争过光的状元,历史上曾建有“状元坊”“重光坊”“三元坊”“九联坊”“重光堂”“鼎臣公祠”(俗称易家祠),今有“状元阁”“重桂堂”“重桂路”“鼎臣路”等纪念。位于新坊镇状元湖旁的易重墓被列为宜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八月十五日,惠寂禅师在仰山栖隐禅寺举行盛大的禅诗大会,各路高僧大德、文人骚客云集仰山,参加禅诗大会的有当时知名禅师光昧禅师、无可禅师、智闲禅师、诗僧贯休、诗人李商隐、温庭筠、韦庄、司空图、状元易重等众多大腕巨擘。晚上,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在栖隐寺的院子里僧客畅叙,品茶吟诗,好不热闹。光昧禅师首先吟诗曰:“四海无拘束,行心兴自浓,百年三事衲,万里一枝筇”。大诗人李商隐接着诗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吟罢众人赞叹不绝。“噀雪喷霜满碧虚,王孙公子玩相呼。从来天匠为轮足,自是人心此夜余。静入万家危露滴,清埋众象叫鸿孤。坐来惟觉情无极,何况三湘与五湖”。诗僧贯休不同凡响,真是后生可畏。著名诗人温庭筠诗曰:“九枝灯在琐窗空,希逸无聊恨不同。晓梦未离金夹膝,早寒先到石屏风。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寸红。应卷鰕帘看皓齿,镜中惆怅见梧桐。”诗一出满座皆惊。易重也文思涌动,诗曰“去岁今宵醉如泥,今宵对月独眠迟。人间共挹金波爽,天下谁将玉笛吹。黄道星辰环北极,青冥风露洗南陲。银桥试问乘莺女,仙桂谁攀第一枝。”吟完赢来一阵喝彩。接着无可禅师、智闲禅师、高闲上人、韦庄、司空图诗兴大发,妙语连珠,禅境诗意溢于言表。
易重官至大理寺评事,为政清廉,秉公理讼,善断奸伪,惩恶扬善,受到当时人赞誉。后游宦各地,纠察刑狱,审决冤案,咸通十年(872)巡视至筠州上高,因劳碌过度,身染疴疾,卒于任上,享年66岁。易重善诗、尤工文,为官之余,悉心诗文,有诗文千篇,名显一时,惜多已散失,《全唐诗》仅存有《寄宜阳兄弟》诗一首。
易思、易之武、易重一门祖孙三人为进士,实属少见,堪称传奇,而且自他们之后的唐宋年间,易氏裔孙先后有易标、易少仪、易伦、易随、易著名、易乾九人进士及第,人才辈出,世代簪缨,显赫当时,为晚唐时期“江西进士半袁州”作出了重要贡献。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朝廷敕建九联坊,以彰其事,这就是温汤九联坊的由来。今有古风《拜谒重公墓》诗云:“山环湖抱风水地,霜露千年成胜迹;远眺层峦情叠叠,近眸涟波思漪漪;初震长安首甲二,再誉金銮头等一;重公壮志传千秋,先贤功名几人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