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傩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将在万载县召开

主发布人:中共万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黄云辉

新闻发布会现场

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傩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在万载县召开,发布人围绕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介绍,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万载将于11月4日至11月7日举办“第三届中国傩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傩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和保护傩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同时,也更好实现万载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三届中国傩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定于11月5日上午9:00。届时省市县相关领导、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参会代表、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省市县傩戏代表、艺人参加。省市县领导将为开幕式致辞,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将向万载县授予中国傩文化研究基地的牌子,全国仅十个。

学术讨论的议题包括:新时代非遗视野下的傩文化理论与实践;傩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国傩文化格局中的江西傩戏、傩舞及地位;江西傩戏傩舞及其特征和价值;江西傩戏傩舞与赣文化研究;如何发挥主题公园在傩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傩文化的数字化保存实践研究;傩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傩文化海外传播与交流研究等。

万载傩舞:“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新傩舞”屡获嘉奖

万载地处赣西边陲,古为“吴头楚尾”之地,境内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富万载”之誉。万载傩舞是中国原始文化信仰,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俗舞蹈,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跳傩,俗称“跳魈(xiāo)”,又称“搬案”。一直以来,万载县“跳魈”之风盛行,其活动范围遍及乡间和邻县。早在1940年全县已有傩神庙9座和17支傩队。最早的属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始建于明代初年。1949年后“跳魈”之风几经沉浮,屡落屡起,不少老艺人冒险保存傩面具、服装、道具等,遗存下来古老傩面具等已成艺术珍品。

万载跳魈分为开口傩和闭口傩,万载开口傩共有7个表演节目,角色有生、旦、净、丑,几乎每角必唱,唱、念、做、打齐全,动作古朴粗犷,在赣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傩文化史、探究傩舞发展、傩戏形成有着重大的艺术价值,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外3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万载“开口傩”的活动盛况。1992年,万载傩舞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90年12月,有27幅傩照应邀前往美国纽约、洛杉矶展出。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日本神奈川大学先后多次来县考察傩舞。台湾《大陆奇观》摄制组专程来到沙江桥拍摄制作成《万载傩舞》风光专题片。2005年6月万载傩舞参加在南昌举办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荣获“傩文化展金奖、中外傩艺术展演银奖”和“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表演奖”。

2013年2月,万载县文化馆重新编排的作品《傩趣》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宝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礼仪表演评奖活动”荣获金奖。2019年6月,万载县文化馆编排的《闹元宵》参加江西省首届傩文化展演展示活动获表演特等奖。2022年8月,新编排的傩戏《关鲍情缘》参加江西省第八届艺术节第十二届玉茗花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

万载“开口傩”:具有四大特点,赣境内唯一能开口吟唱的傩

万载“开口傩”是在傩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保存了傩舞的艺术特征,又具有戏曲唱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赣境内唯一能开口吟唱的傩。“开口傩”,顾名思义,是表演者开口发声,有唱词有道白,是向傩戏过渡的环节与产物。万载“开口傩”共有《开山》《比刀》《关王下书》《关鲍大战》《小鬼戏判官》《土地》《团将》等7个节目,每章有情节有故事,是以当地特有的傩调与唱词结合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是傩面具工艺精湛。以前的傩面具材质有皮革、金、银和铜等,现在又有了纸质、竹子和稻草的傩面具,但以木质的为主。万载盛产樟木,所以万载的傩面具主要都是樟树雕刻的。樟木头的结构细腻均匀,而且防潮防霉,利于保存。傩面具主要是经过雕、磨等一系列的手法工艺来制作的。万载一共有二十四款傩面具,均用香樟木雕刻的。然后上漆,表现出来的是那种粗犷朴拙和端庄华丽之美。

三是傩舞庄重及轻盈。万载开口傩古朴、动作简单,但有严格的傩律,跳傩舞的人每个动作都必须遵循“方、圆、扁、仄”的动律。“方”是指跳傩舞的人手指上的动作要做的方正有棱有角;“圆”是指转圈,跳傩舞的人在跳傩舞的时候所有的动作中转圈只能转半圈,或者原地转圈,而且上半身必须保持平稳;“扁”是指表演者在转身时,面向一定要清楚; “仄”是指表演者不论如何倾斜,都要保持身体平稳,把握节奏。傩舞的步法也非常有讲究,通常是左脚稍稍抬起,但右脚一定要高抬起来,脚、手、头要向同一个方向移动,摆动时身体只能上下颤动,不能左右晃动。傩舞表演时的手势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它们的结构很复杂,造型非常精美,这些都是以前的艺人悉心钻研、不断改进所留下的杰出艺术。这些独特艺术风格和技巧,渐渐地形成了万载开口傩庄重、有力、轻盈的艺术风格特点。

四是打击乐风格独特。万载开口傩伴奏乐器都来自民间,是带有当地特色的乐器。傩舞的发展之初,跳傩舞并没有固定的乐器,能发出声音可以配合舞蹈的都可以被利用起来。开始用土鼓,然后有了长笛、萧、唢呐等。现在的音乐主要是由民间的打击乐、小曲和吹打曲组成。整个跳傩舞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打击乐。打击乐在伴奏形式上还是保持着原始的风格和本地色彩,由两面腰锣和一面鼓组成的,锣鼓的打击节奏和傩舞配合当很紧凑,结合得很完美。

万载傩舞的传承与发展:从“创新非遗传承方式,与文旅产业相融合”中破解难题

就记者提问:“万载傩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如何保护傩文化?”万载县文广新旅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媛表示,万载傩舞在其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傩舞及其表演性、观赏性、艺术性等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傩舞的发展也迎来新的传承难题。当下最大的困难就是传承傩舞与忙于生计冲突,年轻人爱好这种手艺传承的少之又少,错过了市场开发黄金期等等,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较普遍存在的难题。万载将从“创新非遗传承方式,与文旅产业相融合”中破解难题。具体做法是:

打造文旅观光非遗品牌。在文旅融合重大发展机遇下,将傩舞作为独特的非遗文旅资源进行品牌包装打造,不仅有利于傩舞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也将极大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培养传承人才队伍。傩舞文化根植于原始的农耕文化,是民众在长期实践中创作出的舞蹈形式,体现了当地民间艺术文化。将结合乡村的搭台表演进行传播,让傩舞更广泛地深入人民群众,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从而带动现有农民的学习传承,从中创造就业、富民、传承的机遇。

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舞蹈的传承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进一步开发和探索,在丰富傩文化元素基础上来实现舞蹈文化普及与传承,傩舞凝聚了民俗文化与民族特色的精髓,在展现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状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将进一步开创文旅发展的新形式,助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来打造新形式傩文化作品,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传播,提升傩舞影响力、更好地保护傩文化。


来源:大江网

编审:徐颖欣

审核:刘婷、甘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