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派大将灌婴打下江南,筑城设县,灌婴见此地倚山临河,地势平坦,泉岩相映,山河秀美,春色宜人,取名“宜春”,后历经县、州、郡、府,多称“袁州”。相传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五只乌龟夜闯袁州城,被守护古城的仰山神喝住,四只乌龟四散而逃,在城中心的一只逃之不及,化为一座山丘,人称“龟山”,也就是如今的“春台”。
公元前129年长沙王刘发三太子刘成被封为宜春侯,年轻的王子刘成常思念家乡。一日午后在龟山石板上小憩,迷糊中见一道人言:“王子何不效仿父王筑台远眺以解乡愁?”刘成当时正谋划筑台固城一事,闻道人指点,可一举两得,刘成从石板跃起,四顾却不见道人。于是下令选五龟所化山峰建“五台”:宜春台、仙女台、湖冈台、化成台、钓鱼台。其中宜春台即筑于城中龟山顶,刘成特命从长沙运故土铺台,周边植桃李万株,每登春台踏在故土之上,看袁城美如天然图画,陶醉其中。刘成在位17年,视袁州为故乡,钟情于袁州山水,服务于袁州百姓,在王子巷至终老。
宜春台位于城中心最高点,古诗云:“高出袁城百万家,巍峨楼殿锁烟霞”,登台四顾环望,“一州之壮观,万家之游息”尽收眼底。后来台上建有三层楼阁,白石红墙碧瓦,雕梁画栋,每层四围都设走廊便于环视袁城全景,也是城中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春夏之际花团锦簇,环抱春台,恍若人间仙境。每当清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春台楼阁最早被晨曦映照得万檐染金,全城百姓仰望宜春台如天宫下凡,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故名“春台晓日”,列袁州八景之首。
宜春台因构筑最早,工艺极佳而闻名,与南京凤凰台、邯郸市临漳县铜雀台、保定市定兴县黄金台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台”。比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早三百年,比岳阳楼早五百年,比滕王阁早八百年。后人在宜春台上设仰山行祠祭祀仰山神,建宜春侯祠纪念王子刘成,历代在周边还加建过楼台亭阁、祠庙书院,成为袁州历史文化的地标式景点。有俗语:“不登宜春台,袁州算白来”,登宜春台观袁州景成为历代文人志士到袁州的首选。
宜春台在很多的诗词里都出现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留诗:“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表达想登台聚友、畅饮抒怀的愿望;北宋散文家李觏诗“谪官谁住小蓬莱,惟有宜春最古台”把春台比为蓬莱仙境;明代宰相严嵩是袁州本地人,自然登台无数,还常带各地来的访友登临赏景:“松杉复郭泠风起,楼阁当空淑景移”、“岩树故因时序改,山云岂与俗情宜”;南宋理学家朱熹三到袁州,胜游五台等多处美景,诗赞:“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明代理学家王守仁诗“台名何事只宜春,山色无时不可人”……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登台挥毫,留下千古佳话。
时代变迁,世事演变。如今,袁州城中心范围是古城的数倍,城内高楼林立,欣欣向荣。虽然宜春台已不是城中最高的建筑,但它依然坐落城中心,屹立在秀江南畔,默默地守护着袁州儿女,记载着袁州记忆,展示着袁州千年的魅力。
来源:周家民
编审:谢红妮
审核:刘婷、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