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镇位于袁州城北,东连芦村、南接市、区两级工业园,西邻洪塘、西南接湖田,北接柏木,是袁州南北连通的必经之地,素有袁州北大门之称。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水路有三阳河,属袁河支流,由西北山地三条溪流汇聚而成,贯穿辖区注入袁河。陆路有宜万高速、新老320国道、宜万同城快速路等多条要道贯通南北,距明月山机场约13公里。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集市繁茂,是方圆几十里内七八个乡镇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明嘉靖《袁州府志》卷2:宜春县有三阳铺,“三阳桥,县北四十里”。
三阳建村于宋代湖南浏阳文家市蔺氏迁徙而来。解放前为三阳乡,部分大队属和平、复兴乡。解放时设三阳区,管辖三阳、芦村、柏木。后改乡、人民公社,1994年设三阳镇。
关于三阳地名的来历,民间有多种传说,但都与水相关。一说有长村、天井、酌江三条主溪流汇聚于三阳,每当涨水季节三个汇流处汪洋一片,称“三洋”;二说三溪汇聚后流经三个村庄(蔺坊、厚村、枫林)于渥江镇注入袁河,其流域形似甲骨文“羊”字,三汇成羊,称“三羊”;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是第三说:三溪汇流后为东西走向,古时为方便南北商贸往来,在集市中心建有四墩三拱石桥,日升时站在西边往东看石桥,或日落时站在东边往西看石桥,水面被太阳照得金光闪耀,三个桥拱与倒影形成一大两小3个正圆,金光粼粼犹如三个太阳,故名“三阳桥”,后集镇以桥得名。 不管三洋、三羊还是三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寓意吉祥。这也是定名三阳流传至今的原因。
三阳镇的农业主产稻谷,副产红薯、小麦。主要特色产业有富硒水稻、有机蔬菜和高产油茶,还有长叶脐橙、脆枣和脆冠梨、杨梅等特色产业园,有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酌江溶洞群风景区。非遗传统统手工夏布,在三阳有着悠久历史和出色技术,早年,通过全手工织成的夏布素以“色白细嫩、柔软润滑、平如镜水、轻如罗绡”而饮誉全国,远销海外,是该镇久负盛名的特产。
来源:周家民、三阳镇
编审:谢红妮
审核: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