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区扎实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近日,迎着阵阵秋意,笔者走进宜春市袁州区飞剑潭乡水库移民较多的周源村,只见青山绿水间,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道路、干净畅通的排水渠、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呈现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乡居图景。
袁州区有水库移民3万余人。近年来,该区围绕让移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扎实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就业帮扶。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学习阵地,提供文娱活动资源,让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切实解决移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举办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将每一件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袁州区水利局水库移民负责人袁小春说。近年来,该区共为3万余名移民建设了安居家园。
“以前村里都是黄泥巴路,没有路灯,天一黑就只能待在家里。现在修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大家吃完晚饭可以出来散散步,邻里之间也更亲近了。”谈起村里的变化,新坊镇里睦村村民彭秀英脸上写满了幸福。
建设渠道、加固河堤、安装排污管网、改水改厕……该区切实推进道路、饮水、环境整治等民生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21年以来,全区累计建设和维修渠道、山塘等农田水利项目239个,建成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484个,有效解决了移民农田灌溉用水、生活饮水、出行安全等问题。
“曾经杂草丛生的臭水沟,如今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自文化广场建成后,村民们茶余饭后又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金瑞镇利田村党支部书记何晚生说。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帮扶下,金瑞镇实施渠道整治等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休闲广场、走廊和LED显示屏,14个水库移民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宜居指数明显提升。
水库移民,既要安居,也要乐业。近年来,袁州区立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实际,开展精准帮扶、产业扶持和技能培训,激发移民村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移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要想富,先修路。飞剑潭乡陈源村有150亩蔬菜大棚,由于对外交通不便,蔬菜运输、销售一直是村民们的烦心事。自2020年以来,袁州区累计投入271万元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修建产业致富路,为当地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今年,该村蔬菜产业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
“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我承包果园、水塘,种果树、养有机鱼,腰包也鼓了起来。”金瑞镇村民万林国感慨万分。
和万林国一样,楠木乡官溪村村民周兰英也尝到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甜头。“移民到这里后,我加入合作社从事肉牛养殖,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在官溪村的新疆褐牛养殖基地,周兰英正在给牛投喂饲料。楠木乡通过实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脱贫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红色旅游,打造了新疆褐牛、西瓜、大棚蔬菜、特色中药材等种植养殖基地,带动70多名移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新坊镇里睦村三面环水、景色优美,吸引了一大批外来游客,村民李茶文由此办起了“茶窝里”农庄。“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就业、子女教育等问题,开办茶庄后,收入也增加了,我感觉很幸福。”李茶文笑着说。此外,该村还依托地域特色,建设紫红米产业基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胡宇灵
编审: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