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传奇】楠木的由来

株樟柏梓楠,是我国江南的珍贵树木,其中尤以楠木为贵。

在宜春市袁州区境域中,有一个乡域以楠木为名。

楠木这个地名何时而定,请容我慢慢道来。据【邹氏续修支谱】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邹氏先民一群人,从九岭山脉的腹地宜丰县来到袁州府宜春县石里乡境内,见此处四围翠峰怀抱,南有石山为屏,北有坡地连绵,东西两头皆是不算为小的田塅,中间一条狭谷宽约数十丈,一湾秀水穿峡而过,是株潭到金瑞的咽喉孔道。这里土地肥沃,柴方水便,是个住人的好地方。他们便放下家什,在此开基立村。这条河溪宽约两三丈,举目一望无一桥梁,两岸通行实为不便。欣喜发现河边有一高达数丈的巨大楠木伟岸耸立,先民决定就地取材,伐木为桥,于是这个地方以桥为名,叫做楠木桥。

楠木桥,后来多个姓氏在此繁衍,人口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人马交通的要道,但因为峡谷所限始终未能成为贸易旺市。

楠木的行政管属,清朝至民国初年皆属石里乡,民国24年(1935)宜春县(现袁州区)全县新编为6区13乡,楠木属五区,区公所设金瑞。

解放初,楠木设乡农会,属金瑞区。1958年,改称人民公社,1959年5月,县人委决定从金瑞人民公社划出一部分成立楠木人民公社。1962年至1968年,楠木又改成小公社,属金瑞区。1968年6月,全县区、社调整,由全县15个区、场,189个小公社,调整为22个人民公社,楠木为其一。

1984年1月,楠木公社改为楠木乡。驻所一直在楠木桥。

楠木乡的辖域比较奇特,它像早年北方行商肩上的褡裢,或像本土萦纱的簺(sai)立,两头粗,中间细,东头有石陂上、南源头、槐溪、荷溪、山田等村,西头有盘田、金山、小水、官溪(柘源、周源、柘汤、模汤四个村于1991年划归飞剑潭管辖),中间只有一个楠木村。

楠木乡境内有5条河流。槐溪河自东向北流向岭东,荷溪河自南向北流向株潭,楠木河、盘田河、柘源河流向金瑞。由此产生一个奇特现象,一个地方的方言与水流有一定联系。东头几个村的水流汇入锦江,其村民说的是万载方言,西头几头村属袁河流域,村民说的是宜春方言,楠木村与万载株潭相距很近,两地通婚较多,因此楠木村部分家庭同时通用宜春方言、万载方言、客家话。

楠木是个红色历史丰厚的地方,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经为共产党的宜五区、宜七区管辖,南源头、石陂上为中共峰顶山工作委员会管理。1930年8月,第一届宜春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稍后就驻扎在官溪村,1930年5月宜七区苏维埃政府筹备处在盘田瓦窑前成立。在革命战争时期楠木人民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楠木乡在册烈士就达393名之多。

楠木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同盟会会员反袁斗士江维华先生,产生了民国政府宜春县第一届民选县长江龙门,走出了退逃台湾但心系故土的国军中将江海东,这里还有宜春县至今唯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等等。

楠木不仅有如同邻乡的农业资源,还有丰富的石材矿产资源。这里的人们不仅有农业耕作技术,还掌握了娴熟的花炮制作技能。

楠木虽远离市区,交通略有不便。但楠木人民善于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从来就具备“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苏区精神,朝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凭借楠木的坚韧品质,活出楠木的名贵气度。


来源:区关工委  易卫东

编审:谢红妮

审核:甘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