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导】在开展“三比三争”活动中,柏木乡着力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通过“集体引领、企业支撑、群众参与”模式,大力培育壮大桑蚕种养、电子加工等特色产业,助力乡村“破茧成蝶”。
【正文】这几天,在布里村的蚕房里,21万只春蚕即将进入吐丝结茧期。村民们投喂完最后一次桑叶,正忙着铺上一层结茧网。看着一只只体态健硕的蚕,负责人周才庚眉笑颜开,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
【同期声】柏木乡布里村桑蚕产业负责人 周才庚:这一批是7张蚕,大概是680斤左右的茧,现在目前行情是28块到31块钱一斤,也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
【正文】布里村位于320国道沿线,这里水土丰沃、气候宜人,区位优势明显。经过几年发展,村里虽有了果冻橙和葡萄产业,但水果保鲜期短,且存在同质化。为打破这一局面,今年,当地鼓励在广西从事桑蚕养殖的周才庚,返回家乡创业。就这样,周才庚在家门口开始了首批桑蚕养殖。然而,正当要收获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同期声】柏木乡布里村桑蚕产业负责人 周才庚:我这一批养殖30万条,大小不均匀,咨询了专家,它只有倒掉这个办法,(才)不会影响下一批的养殖。看到这30万条的蚕,快要吐丝了,有收获了,这样倒掉,心里真的有点不舍。
【正文】从满怀希望到全部倒掉,初次的失利并打消周才庚的信心和决心。经过认真查找,总结反思,终于找到问题核心,就是源头把控不严和技术存在不足。周才庚决定从广西聘请技术员来把关,同时邀请村民周礼根来管理。
【同期声】柏木乡布里村桑蚕产业负责人 周才庚:今年可以养到8批蚕,下半年我们可以养到50万(只),总的一年来说能达到40多万到50万块钱。
【同期声】柏木乡布里村村民 周礼根:原来在外面打工,现在在自己家门口做,一年算下来也有五六万块钱,比在外面做好多了。
【正文】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周才庚正加快蚕丝冷冻库建设。对于未来,他也有了更多的打算。
【同期声】柏木乡布里村桑蚕产业负责人 周才庚:接下来,我(计划)进新设备,抽丝做蚕丝被,提高产业的价值。
【正文】算好群众增收账,谋实产业发展路。柏木乡因地制宜,通过对全乡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和总体布局,积极探索“一中心、两带、两基地”产业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
【同期声】柏木乡副乡长马俊:根据我们留守妇女多,半劳力、弱劳力多的现状,主动引进外贸型加工电子企业,帮助他们既兼顾了家庭,又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正文】柏木乡好声音电子厂是一家长期生产航空耳机的就业帮扶车间,产品主要销往中东、欧美等地区。这里每天都有60多位村民上班,满负荷运转可生产30万副耳机。村民李春红常年在外打工,两年前为了照料小孩上学起居,回到家乡,只能靠打零工挣钱,一年收入十分不稳。但今年在电子厂上班,情况就不一样了。
【同期声】柏木乡柏木村村民 李春红:在家上班,在家带小孩,接送小孩子很方便,一个月就是2000多一点,可以补贴家用。
【正文】产业升级促蝶变,群众致富有保障。为帮助电子厂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地除了给予财政补助外,还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并利用互联网平台,精准对接海内外订单。
【同期声】柏木乡好声音电子厂负责人 袁维奎:希望扩展市场领域,比如像蓝牙耳机、礼品耳机,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正文】 随着产业根基不断夯实,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柏木乡特色优势产业破茧成蝶,效益渐显,一幅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同期声】柏木乡副乡长马俊:我们已经形成以种养殖和电子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辐射带动全乡13个村1000余人,人均可增收2000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