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传奇】昌黎巷中忆昌黎

从宜春台东麓下山经过韩家祖祠往状元洲方向,北起中山中路的东方街道办事处东侧巷口,南至韩家祠,有一条长约百米、宽约三米的小巷,叫昌黎巷,巷内有一口晶莹清沏、凉爽宜饮的水井,叫昌黎井。此巷井与韩愈有何关系?为何冠名昌黎?

唐元和十五年润正月,韩愈奉旨调任袁州刺史。韩愈到任袁州后,经常到袁州城里大街小巷微服私访了解民情。这日清晨,韩愈带着家将韩昌微服出了刺史府,穿过灵泉池,往袁河走去。

袁河穿城而过,河宽水深,上接湘江,下连赣江,一年四季均可通航商船,是湘赣两省重要的货运黄金水道和商品集散地。湖南湘绣、浏阳花炮、安源火腿、袁州漆器等土特产,均在此地驳运,然后销往长江水域各城市。王子巷临袁河小北门码头而建,更是商贾云集,商号林立。

韩愈和韩昌沿着袁河河岸护城墙来到王子巷。

王子巷街道两边商铺人头攒动,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落:“袁州皮蛋、南庙老酒!”“丰城冻米糖、万载百合糕!”黄牙乳孩更是在油炸摊前钻进钻出,缠着娘爷要买油货、油炸果吃。巷内一早点铺子生意异常地好,喝豆浆、吃油条、炒扎粉、煮米面的客人络绎不绝。

韩愈站在铺子前,道:“韩昌,转了一早晨,肚子饿了吧?我看这袁州米面跟我们老家河阳炒面十分相似,焦黄干爽的米面,拌上嫩白的豆芽、新鲜的肉丝、碧绿的葱段,佐之青椒或红椒,吃起来真的是油而不腻、口感筋道、满嘴生香啊!韩昌,我俩离开河阳多年,那就炒一碗米面吃,也算是了却一番思乡之情吧!”

吃过炒米面,韩愈和韩昌来到王子巷斜对面一条幽深僻静的小巷时,发现小巷与王子巷热闹繁华的景象相比,显得有些冷寂。临街几家小店铺生意清淡,店里的伙计坐在春凳上剥指甲。巷子内少有人进出。韩愈迈脚走进一间米店,问道:“伙计,这巷子怎么这样冷寂啊?”

伙计望了韩愈一眼,问道:“客官是刚到袁州的吧?”

韩昌答道:“这是新任袁州刺史韩愈韩大人。”

伙计道:“哦,原来是刺史大人!大人有所不知,巷子内有一户黄姓人家,老倌袁河穿城而过,河宽水深子得了恶疾,双腿溃烂,久治不愈,终日哭号不止。左邻右舍嫌其恶臭难闻、号叫刺耳,遂关门闭窗避而躲之,故此巷清静冷寂已有半月余。”

韩愈道:“韩昌,我们去黄家看看。”

韩昌阻道:“此疾恐有传染,大人不可前往。”

韩愈笑道:“世疾皆可治,何须恐惧之?老夫略通医理,不防前去一探究竟,如能医好黄家老倌子之恶疾,也是一件好事。”

韩昌无奈,要伙计指明了黄家住址,陪着韩愈来到小巷黄姓人家。韩昌敲了敲黄家紧闭的厅门,一老年妇人“吱呀”一声开了厅门,一阵恶臭从厅房里钻出,熏得韩昌张嘴欲吐。

妇人问道:“请问两位客官敲门有何事?”

韩愈道:“老夫听前巷米店伙计说,黄家老倌子身患恶疾,特意前来探视一番,看能医治否?”

妇人哭诉道:“我家老倌子半月前突然得了一种恶病,双脚溃烂,流脓流血,而今躺在床上等死哟!”

韩愈问道:“没有请郎中看过吗?”

女人苦笑道:“家里像大水洗了一样,哪里有钱请郎中哟!”

韩愈安慰道:“老嫂子不要着急,让老夫来看看。”

妇人领着韩愈来到内室,韩昌捂着口鼻跟在后面。

尽管已入仲夏烈日当头,但室内光线昏暗,潮湿晦霉,一张几块旧杉木板搁成的床上窝缩着黄家老倌子,时而呻吟,时而号叫,室内充满着浓烈的恶臭味。

韩愈趋步近前观察老倌子病情,见其双腿粗如水桶,皮肤溃烂,脓血混流,遂问其是否到过污秽之地?

老倌子道:“半月前,我曾到过王子巷的黄家祠堂掏过茅厕,只觉得当时螺丝骨(脚踝)被什么割了一下,回家后就发热发烧,然后开始发烂,自己寻了一些草药吃也没有用。哎,只有等死哟!”

韩愈心里已经了然。黄家老倌子是粪毒侵血而造成的恶症,此症极为凶险,轻则截肢,重则丧命,遂来到厅堂,开了药方,取了几吊铜钱,问清王子巷有家老字号天成药店,要韩昌去药店捡了大小几十包中药,叮嘱黄婆道:“此小包中药煎之内服,拔其体内之毒素;此大包中药取巷中井水熬水泡脚,助其排除体内之毒,半月之内必有效果。”

黄婆千恩万谢,送走韩愈俩人,按其嘱咐用药。果然半月后,老倌子双腿消肿,一月后溃烂收口,三月后双腿痊愈,行走如初。待黄家老倌子准备去刺史府跪谢刺史大人的救命之恩时,韩愈已经奉旨离开袁州赴京上任去了。老倌子逢人就念叨韩刺史的大恩大德,后人遂将韩愈到过的巷子叫作昌黎巷,巷内水井称为昌黎井,以纪念韩愈的仁心厚德。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袁州之美,是文化之美、人格之美、文明之美的交织,新时代的袁州将展现更多得开放、奋进、文明与和谐。


来源:宜春市第九小学 林琴

编审:谢红妮

审核:甘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