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各层面以先进带后进、以点带面,在全区形成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改革“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区委宣传部联合区文明办、区妇联、团区委、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在全区开展移风易俗“五好”系列群众推荐评议活动,现将移风易俗“好家庭”、孝老爱亲“好媳妇”、不要彩礼“好岳父母”、婚事新办“好公婆”、弘扬新风“好理事长”5类35个候选对象事迹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从即日起到2023年5月20日止。如对候选人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之日起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区文明办反映。反映问题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
通信地址:袁州区文明办
电话:0795-3222945
电子邮箱:yzqwmb2023@163.com。
移风易俗“好家庭”(6户)
1、梁龙丁家庭(凤凰街道)
今年75岁的梁龙丁,是一名退休老党员,因其妻子行动不方便,手脚麻利的他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几十年如一日地细心照顾!在疫情期间自发维持小区管控工作,小区的公共卫生总是自觉打扫!过年不燃放烟花爆竹,并且劝说其他人不燃放!在清明节期间自发坚持不烧纸,不烧香!在春节期间自发不打爆竹、烟花等并劝导居民像自己一样遵守。在小区里邻里有什么困难自觉去帮助解决!
2、甘自福家庭(竹亭镇)
甘自福孝敬老人家庭和睦,23岁那年,与妻子结婚,岳父母为了小两口的小家能过得好,一分钱彩礼都不要。婚后,俩人白手起家,开始了共同持家的步伐。甘自福幼年父母早逝,他对待岳父母比对谁都好,耕种土地,养殖场养猪喂鸡,那是一把好手。为人本分,自从结婚以来从来没有和岳父母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关系如同亲父子,家庭十分融洽。相濡以沫伉俪情深,何志萍作为村委会委员,一贯从自我做起,坚持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从没有违反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并且,甘自福还协助妻子作为宣传员走访串户的讲解政策。另外,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妇更是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他们尊老爱幼,肯干吃苦,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工作和学习上也十分上进,一向是乡邻们夸赞的好儿女。
3、易春生家庭(新坊镇)
易春生倡导移风易俗、树立良好文明新风以来,监督喜事新办丧事从简,推动移风易俗改革,破除封建迷信,使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婚葬事宜有了承办者和监督者。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新风,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同时,支持村两委各项工作,不论个人的事情有多忙,都会主动参加村委会和红白理事会组织的移风易俗各项活动,积极参与村委会和红白理事会工作,耐心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在践行移风易俗方面,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移风易俗各项制度,带头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文明风尚,同时,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亲朋好友践行移风易俗。
4、钟建军家庭(三阳镇)
钟建军,袁州区三阳镇下门村王坑组农民,今年54岁,全家5口人。儿一女都已成家.儿子生育一小孩与其一起共同生活,父亲为抗美援朝军人,96年多病故,终年86岁,母亲2014年元故,终年88岁。钟建军有一个相敬如宾的妻子,夫妻一向亲以相亲、相敬、相爱、真诚相处,全家人团结和睦、遵纪守法,乐于助人,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他20多年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侄子侄女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时间回到1993年,其家实变故,弟弟因病去世,弟媳忍受不住家庭的困苦而改嫁他乡,留下2个孩子,一个2岁,一个才3个月。从那以后,两个侄子侄女成为他最牵挂的人,他毅然选择撑起侄子侄女这片天。“给两个孩子一个家,将他们抚养长大。”当时对于自己家庭贫寒又有三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多抚养两个孩子,自然经上和精神上增加了许多压力,但建军对待两个孩子和自己亲生的三个孩子一样,经过近二十年的精心抚养和培育,最终把他们抚育成人。
5、梁长生家庭(下浦街道)
梁长生家庭一家六口有四个共产党员,思想要求进步,多年来相互关心,和睦共处,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呵护着浓浓的亲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为社会尽上自己应尽的义务。全家人团结和睦,遵纪守法,相信科学,积极进行,乐于助人,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从梁长生本人来讲,有着47年的党龄,对党组织、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这种感情积极地影响着每一个家人,全家人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是一个政治信得过的家庭。该家庭有着相同的生活信念,那就是爱国守法。并对社会公益事业保持着一份热情。相敬如宾、相互尊重是他们家庭幸福的源泉,相互理解、细微体贴是家庭矛盾的融化剂。
6、何文生家庭(金瑞镇)
何文生一家互敬互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讲责任讲义务,培养良好的家风,因此,形成一个温馨、快乐、和谐、奉献社会的幸福家庭。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结婚之后,何文生夫妻两人白手起家,开始了共同持家的步伐。妻子易满秀在家服侍公婆照顾年幼的女儿,耕种土地,养猪喂鸡,里里外外一把手。公公婆婆也逢人便夸儿媳贤惠勤劳、为人本分,自从嫁到何家来,易满秀从来没有和婆婆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关系如同母女,家庭十分融洽。何文生的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移风易俗,环保生活,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何文生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能严肃认事,精益求精,很多时候都是在忙村里的工作,而耽误了自家的农活,但他从无怨言,妻子父母也很理解,从不抱怨。邻里邻居好多时候找他都是村委工作之外的事,但也从不拒绝,每次都是一颗热心肠的全力相助。
孝老爱亲“好媳妇”(10人)
1、傅志艳(渥江镇)
1999年,26岁的傅志艳嫁到了渥江镇信南村。一嫁进来她就迅速升级成了“妈妈婶婶”,丈夫的哥哥不幸去世留下了两个年幼的侄子,她胸怀大爱,把两个侄子当自己的亲生儿子悉心照顾。丈夫外出务工,她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虽然忙碌但日子也甜蜜温馨。好景不长,2005年,傅志艳的公公突发脑出血瘫痪了,傅志艳毫不犹豫地回到家里承担起照顾公公的重任,辛苦照料了五年之后,公公还是不幸撒手人寰。公公去世后不久,婆婆也患上了脑梗。不只是脑梗,婆婆还有一系列其他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胆结石等等。十多年来,傅志艳从没睡过一天懒觉,早上5点多起床做饭,服侍婆婆吃药,伺候婆婆穿衣、吃饭,给老人按摩、洗澡剪指甲、推着婆婆出去散步……
2、姚福连(秀江街道)
姚福连今年62岁了,婆婆今年更是87岁高龄。姚福连的丈夫去世20多年了,婆婆一直和姚福连住在一起。二十多年来 ,婆婆的吃、穿、住、行都是姚福连照顾。婆婆生病住院了,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他们身边,跑上跑下陪着去医院做各项化验检查。穿衣、洗漱、喂饭、按摩洗脚、倒大小便这些劳累繁琐而又必需的日常护理她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
3、罗芳(灵泉街道)
罗芳同志,其丈夫陈征是一名退役军人,作为军嫂的罗芳,同时也是灵泉街道垃圾分类指导员,是鼓楼社区垃圾分类的中坚力量。2020年疫情来临开始,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不怕苦,不怕累,哪里需要冲哪里,协助社区干部设卡,上户宣传,排查,为居民测量体温,巡查值班到半夜三更,回到家中都不敢亲近孩子,怕感染孩子,只能默默地看着孩子,回到自己单独的房间去休息,特别是春节期间,一个湖北回来的人,她每天去询问体温,做好记录,定期送米送菜,并嘱咐他们必须居家隔离半个月,就这样一个兢兢业业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值得我们学习的。
4、彭桃连(水江镇)
彭桃连,女,45岁,水江镇上洞村人,家中现有婆婆、夫妻二人、三个孩子均在校读书。丈夫刘帮晚务工打拼养家,婆婆黄桂兰现年84岁,患有肢体残疾,卧床不起已有13年整,生活无法自理。13年如一日,都是儿媳妇彭桃连和两个儿子无微不至地关照和护理,不是亲妈胜似亲妈,母亲的吃喝拉撒都是由彭桃连和两个儿子一手操办,喂饭、洗澡、端屎端尿、洗衣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室内卫生干净整洁,不管任何时候到她家里没有一点异味,给人一种舒适感,她长年累月地照顾病残母亲、哺育儿女,默默奉献,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和叹息。平常邻居和她闲聊时,她总是笑着说孝敬老人是我们做子女、做儿媳的应尽责任和义务,我们也有老的一天,也需要子女、儿媳的照顾。彭桃连孝敬老人的事迹受到了全村村民的好评,一致认为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5、张淑婷(水江镇)
张淑婷,一个普通农村儿媳,她用她的年轻、吃苦孝道努力尽好一名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责任,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自结婚之日起,她就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二老均已年过六旬,体弱多病,淑婷像照料自己的父母一样伺候着公公、婆婆。2023年,公公因突发脑出血,同时伴有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等多种疾病,婆婆也因承受不住生病住院,所有饮食起居都得靠人照料,但丈夫在深圳上班不能请长假,伺候公婆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头上。直至现在,淑婷一个人拖着两个小孩在医院两头跑,每天重复几次从这个病区跑到那个病区,大的小孩才四岁多,小的不到两岁,但她无怨无悔,在她心中,丈夫的父母就是她的父母,照顾公婆就是她的责任。
6、陈春梅(下浦街道)
陈春梅,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农家媳妇;她是一个上孝敬公公叔叔,下相夫教子的好媳妇,多年以来,她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她就是下浦街道园艺场社区茶山组陈春梅。孝敬老人。百善孝为先,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品质应该就是善良。自嫁过来婆婆就去世了,34岁的她2012年从赣州嫁过来与丈夫易丛金结婚生了3个孩子,还有一个40多岁未结婚的叔叔一起。一家老小7口的饮食起居都是她在承担,细心照顾着,为人贤淑善良、勤勤恳恳、平易近人,孝敬长辈,在生活中是个善良快乐、富有爱心贤内助。
7、吴湖兰(秀江街道)
吴湖兰,女,1981年出生。在用心工作的同时,吴湖兰在家里也是一个好媳妇。丈夫曾是军人,其在部队期间,吴湖兰一直与婆婆一起住,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她把婆婆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关心和爱护,生活中也主动帮助婆婆分担家务,语言上也会感谢和表扬婆婆为我和家庭的付出。婆婆曾因腰椎间盘突出做了开放式的腰椎间盘内固定手术,术后几个月因为疼痛,个人生活不能自理。作为医生,本就忙碌的吴湖兰当时还怀孕在身,但由于家中只吴湖兰一人,她便家庭、工作两手抓,自己一人精心照顾,因无法放心将婆婆单独留在家中,还带着婆婆上班值班,抽空陪婆婆聊天,照顾婆婆一应饮食起居,直至婆婆完全康复。
8、钟娜(天台镇)
钟娜,中共党员,天台镇流田村党支部副书记。她是婆婆眼里的好儿媳,是孝老爱亲的好榜样。在流田村,提起钟娜一家婆媳关系,村民个个都竖起了大拇指。钟娜丈夫是独生子,夫妻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几十年来从未红过脸、闹过别扭,问起相处秘诀,钟娜说她始终坚信四个字:将心比心。随着公婆年龄增长,家婆的身体日渐变差,患有心脏病、肝硬化、糖尿病、脑梗等多种疾病,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钟娜承担起了照顾她的重担,每天早上起来给家婆梳头,做饭,晚上给家婆擦身子洗澡,照顾得无微不至。当有人问起老人家,你儿媳妇对你怎么样,老人家一个劲地点头,并说“我拖累了她啊,让她这么辛苦照顾我。”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钟娜将优良家风传承到了下一辈,多年来,儿媳与钟娜间的关系就像母女一样亲近。她小小的肩膀上扛着的是她的“小家”和流田村的“大家”。在小家与大家之间,在小她与大她之间,她都用心用情经营,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在她的示范带领下,流田村乡风更加文明,邻里更加和睦。
9、温晚秀(彬江镇)
温晚秀是彬江镇东源村柘源组村民,今年已经61岁。与千千万万个天下母亲一样,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虽是农家妇女,但识大体,顾大局,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与丈夫生活几十年来,操持家务,任劳任怨。作为家中大儿媳妇,在这个大家庭中一直都是起表率作用,照顾80多岁高龄的父亲母亲,两位高龄老人,公公婆婆都因年纪大而在生活中都需要在其身边照顾,温晚秀的公公经常性患病,需要家人服侍,长期以来,哪怕是外出劳作再晚回来,感觉累,也要为老人换洗衣物,让老人干净舒服。同时自儿子结婚以来,婆媳关系相处融洽,全家6口人,大事小事基本全靠她操持。大家难当,尽管识不了几个字,她的身上却具有家庭农妇的纯朴,她用自己的爱让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她不光是自己做一个人人称赞的儿媳,在做婆婆的身份上也是十分优秀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公公婆婆都是自己的爸妈,儿子、媳妇、孙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都是一家人。十个指头不一般长,但咬咬哪个都疼在心上。
10、黄招兰(珠泉街道)
1990年,22岁的黄招兰带着女孩的纯真与丈夫肖庆生结婚,走进了一个陌生的家庭,婚后默默地为这个家庭任劳任怨,生儿育女,照顾公婆,操持家务,婚后十多年一直默默付出,虽然辛苦但幸福,好景不长,公公突发疾病去世,婆婆深受打击也患病卧床不起,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她只有辞去工作,在家照顾婆婆,每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澡梳头、捶背理发,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黄招兰就这样照顾了婆婆数十年,无怨无悔,从不厌烦,婆婆的身体也在她的照顾下逐渐好转康复,婆婆也是逢人就说:“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我没有女儿,招兰就和我的亲女儿一样亲。”儿女渐渐长大,婆婆身体好转,丈夫工作顺利,生活逐渐好起来了,好景不长,2017年,丈夫突发脑出血死亡,婆婆的病情又加重了,家庭的支柱突然倒下,儿子还在读书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黄招兰一个人的头上,但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她从未想过要放弃,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需要她,她的婆婆也需要她,她必须坚强起来,她必须用她弱小的身躯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正因为有了这份信念,她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6年,这6年来她节衣缩食,勤俭持家,能省则省,从未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哪怕前路荆棘布满,不曾退却一步,她相信守得云开见月明。
婚事新办“好公婆”(4对)
1、彭贵明、谭萍华(慈化镇)
彭贵明夫妇家住武东村分水组,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五口之家,彭贵明是一名泥工,谭萍华则在家经营着一家小卖铺,平平常常的生活感觉很满足,在这种和谐氛围浓厚的家庭熏陶下,使得其儿女从小就非常懂礼貌,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其家庭也成为邻里间互相称赞的榜样。彭贵明夫妇践行婚事新办,在今年正月,他儿子举办婚礼,为响应政府移风易俗的号召,他将婚事简办,婚宴只办十多桌,且每桌不超过500元的标准,他鼓励其儿女办婚礼要节俭,不铺张浪费,不大操大办,不炫富攀比。积极地参与到婚礼的筹备过程中去,筹划婚礼场地,安排婚宴等,为其儿女减轻负担。
2、易平德、刘冬秀(辽市镇)
易平德和刘冬秀老两口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作为出生在60年代的人,都养成了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生活习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坚决抵制不良习俗,诠释了勤俭节约新风尚的重要性。2008年他们唯一的儿子结婚时,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件人生中的大事情,作为父母一定要把儿子的婚事办得漂漂亮亮。恰逢辽市全镇都在全面开展婚事新办倡新风,破除陈规传文明的移风易俗活动,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商量婚事简办的事情,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儿子和儿媳领证当天,她准备了一桌可口的饭菜,一家四口在家吃了一顿简单而隆重的家常饭,就算是给儿子、儿媳庆祝新婚了。这种婚宴形式在当时十分少见,不少左邻右舍提出不同的看法,表示这事办得实在太寒酸,可他们却说:“结婚是人生大事,但是大操大办也是没有必要。婚姻是两口子过日子,只要孩子过得好,我把婚宴省下来的钱给两个孩子去奋斗、打拼,难道不是更加有意义?”
3、张成松、周海艳(飞剑潭乡)
张成松和周海艳夫妇俩是飞剑潭乡南坑村炉下组村民,培养的儿子在宜春二炮修理营二次评为优秀骨干。作为一名党员,他带头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零彩礼”“低彩礼”号召,夫妇俩思想开明,主张新事新办,新事简办,2023年积极鼓励儿子儿媳参加部队集体婚礼集体,举办新式文明低碳婚礼。
4、彭振万、宋小兰(湛郎街道)
彭振万的儿子彭滔和儿媳吴苏苏结婚那年,亲戚朋友都建议热闹热闹,在城区酒店办理酒席,但彭振万两夫妻却表示不同意,现在都在积极推行移风易俗,我们理应以身作则,响应号召,带头践行新规,倡新风。经过和家人、朋友的商量,大家最后同意把婚礼办得简单些。 倡导婚事新办文明新风,女方吴苏苏家也很开明,主动提出迎亲、宴席、婚礼流程等一切从简,而且不要彩礼,宴席也改为在乡下祠堂办理。婚宴虽然简单,仅是一顿简简单单的大锅饭,但大伙吃得开心又尽兴。现场热热闹闹,不需要厚重的礼金,一对新人依然感受到亲朋好友满满的祝福。
不要彩礼“好岳父母”(7对)
1、李增富、段会芳(南庙镇)
2022年女儿李晶结婚,李增富不仅没要彩礼,还附赠了家电、家具等给女婿,以“零彩礼”轰动全村。“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肯吃苦、讲诚信,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生活。”李增富的妻子段会芳说。“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号召‘零彩礼’‘低彩礼’,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积极响应号召。我与妻子商量不收彩礼的举动也得到妻子的强烈支持,嫁女儿不是做买卖,不能计较金钱上的得失,孩子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李增富自豪地说。
2、刘柏祥、曾小兰(慈化镇)
刘柏祥,1970年出生,曾小兰,1973年出生,两夫妻育有两女一子。他们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积极响应政府移风易俗的新政策,大女儿刘清结婚,没有要男方彩礼,鼓励女儿女婿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树立良好家风。最终小两口的婚礼坚持了新办、简办,不仅减轻了生活的压力,而且还给大家做了榜样。
3、刘桂连(慈化镇)
刘桂连,女,汉族,1973年10月出生,在慈化镇经营一家超市二十余年,曾多次担任西山村人大代表。刘桂连家庭曾经十分困难,2014年丧夫,靠着一家超市独自一人带大三个孩子,是人们口中真正的“女强人”“好母亲”,她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事迹也赢得了群众的好评,2021年女儿结婚,她以“零彩礼”成为当地乡风文明的领跑者和大家学习的榜样。
4、黄法古、钟秋兰(辽市镇)
辽市镇上石村塘边组黄法古和钟秋兰夫妇是在家务农人员,育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夫妻俩一直都是一个善良正直勤劳贤惠的人,也是有新思想、新风尚的家庭。在他三个女儿陆续出嫁时时,坚决不要彩礼,他们夫妻俩认为,收高价彩礼是一种陋习,不仅浪费钱财还会给新人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家庭矛盾,他们夫妻俩希望女儿、女婿共同经营好自己的婚姻生活、夫妻俩互相包容共同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们夫妻俩做法和行动,得到了女儿们的理解,在他们结婚时,没有花费太多的金钱,而是注重婚礼的仪式感和品质。女儿们也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不要彩礼要幸福的思想引导。
5、吴生金(凤凰街道)
不要彩礼要孝心,好家风代代传。吴莉红是凤凰街道林桥社区居民,与其爱人相识于2010年,2016年大学毕业后订婚。不由得谈到了对彩礼的要求,彩礼作为一种自古便有的民间婚嫁习俗,沿袭至今。但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天价彩礼愈演愈烈,使得传统习俗变味,引发攀比之风,违背了婚姻的本质。而在吴莉红的父亲吴生金看来,婚姻最重要的是两人相爱,他决定选择“零彩礼”嫁女,这一举动赢得了邻里的交相称赞,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6、孙斌、衷琦(灵泉街道)
孙斌、衷琦的女儿孙珂君嫁辽宁盘锦,只有一个女儿,远嫁外地,作为母亲,虽然很不舍得嫁这么远,但还是祝福她能幸福永远,于今年4月9日在宜春举办了婚礼,未收取男方彩礼,婚礼也未铺张大办,只请了至亲的家人,简简单单地办了几桌酒席,并交代女婿,女儿远嫁,一定要好好对待她,让父母放心,让家人安心,婚礼收的礼金也全部退回给亲戚,只要人来就行,不收礼金。
7、巫福根、黄绍芳(彬江镇)
巫福根,男,袁州区彬江镇大浦村巫家组人,中共党员,巫家组队长,兼任大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成员。黄绍芳,女,巫福根妻子,今年50岁。巫福根一家以身作则,身为大浦村巫家组队长的巫福根自觉遏制高价彩礼。巫福才夫妻育有两个女儿,为转变村民观念,有效遏制高价彩礼行为,巫福根大女儿结婚仅仅收了两万元象征性彩礼,并在婚后全部返还给女儿小家。巫福根小女儿巫金艳,其对象当兵退伍,现在温州打工,家庭条件一般,巫福根夫妻在了解准女婿家情况后提出了“零彩礼”,女婿只要对女儿好要不要彩礼都无所谓。
弘扬新风“好理事长”(8位)
1、张仁朋(渥江镇)
张仁朋是渥江村店下村民小组组长,多年来始终热衷村务,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上门上户宣传,邻里矛盾调解他都非常热心。去年7月,渥江镇拟建设一个移风易俗示范点,向各村广泛征求建设场所,作为店下村民小组的组长,张仁朋迅速征求组民意见,积极做组民的思想工作,在得到组民们一致同意认可后,将用于红事宴席的张氏祠堂无偿贡献于示范点建设。该示范点建成后,承办了多场大型活动,惠及周边群众近万人,张仁朋每次活动都义务跑前跑后维持秩序,在活动后默默收拾现场的卫生。除此之外张仁朋自己也是移风易俗的示范者,女儿结婚时低彩礼,儿子结婚后多年来悉心照顾两个孙子,自己的60大寿也操办得很简单,他常说,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关乎每个村民,要从自身做起,感染身边的人。
2、刘成招(凤凰街道)
先进党员刘成招召集凤凰春晓业主委员会带头执行并推动移风易俗规定,落实落地操办红白喜事遵守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带头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大力营造勤俭节约、严格自律、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坚决当好移风易俗的垂范者,宣传者。以前居民办理婚丧喜庆事宜时,往往要大操大办一番,“喜宴”“百日宴”摆三十多桌。如今,不论谁家举办什么宴席都不超10桌,人数不超过100人,婚事宴席倡导邀请近亲属参加,不讲排场,反对炫富摆阔、豪车车队、鞭炮扰民…,自从刘成招开展移风易俗以来,成立红白理事会,规定了办事流程、礼金、桌数,不仅主家省事了,宾客也没有太大压力。“现在白事仅燃放烟花爆竹和乐队就能省数千元,再不用花钱撑面子,这个政策着实好啊!”有居民说道。
3、周补德(珠泉街道)
今年65岁的周补德,是长青社区红白理事会副会长,2016年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始他就担任红白理事会的副会长。6年以来,他为长青社区的群众义务办事两百余场,无论谁家有红白事都是随叫随到,被村里群众誉为热心肠的“好会长”。为狠刹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的不良风气,倡导“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新风尚,他结合社区两委,制定了办理红白事标准,一起召开了党员、群众代表会进行讨论,取得群众的认可。他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引导群众积极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步建立节俭、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4、易军(洪塘镇)
易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引导宣传和教育,扎实推动移风易俗规定落地,倡树文明新风。坚持党建引领,筑牢乡风文明之基。井江村结合实际,通过村党支部引导制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把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纳入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并让老党员担任移风易俗倡导员,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在党支部书记易军带领下,井江村积极推动殡葬改革落地见效,2021年井江村公益性公墓被省民政厅授予“创建示范性殡葬服务设施先进单位”荣誉,殡葬改革工作到目前为止火化率100%,入葬公墓山100%。
5、田财贤(西村镇)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乡亲们做点事,是应该的”。一句朴实的话语,一声庄严的承诺。在村民的眼里,田财贤是一个乐于助人的长者;在村组干部的眼里,他又是一个阅历丰富、善解难题的能人。这些年来,他满怀热情为党组织分忧,为村民服务,展现新时代党员风采。一心为公事竟成,2019年,田财贤被村民推选为村民理事会理事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合理处置一笔渔民补偿款。之前,村两委干部为此组织村民开了多次会,分配方案就是定不下来,面对村湖边坑坑洼洼的道路,村干部想法是分一部分给村民,留一部分修路。但村民众说纷纭,意见统一不了。田财贤同志动员理事会一班人,对村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最后大家同意一半分配到户,一半拿出来修路。很快,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得以竣工。事后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找建筑公司来做,最少要多花费10万元。以前不同意做公益事业的少数村民,这时也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点赞。
6、袁升喜(寨下镇)
袁升喜,男,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寨下镇横塘村人,1955年9月出生,99年入党,至今党龄已有23年,在这23年期间,他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业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98年在村担任干部日常工作中,他踏实肯干,争做表率,始终坚持服务群众,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05年担任敬老院书记,袁升喜同志不仅是一位管理者,更是一位关爱者,他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负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心和责任的力量。2008年回到村委代村长兼书记,在此期间,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满怀真情,他帮带干部、发展致富,充分发挥横塘村人杰地灵的优势建设乡村,在一点一滴的工作中,袁升喜同志和村民面对面、心贴心,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许。
7、易春辉(辽市镇)
易春辉,49岁,1994年12月入伍,199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担任过连队班长,荣获优秀士兵,并荣立“三等功”。1998年退伍转业回乡,后一直在辽市镇经商,2015年10月回村任寒岭村村主任,2020年11月任寒岭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我村以提高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为切入点,以红白理事会建设和运行为抓手,不断加大措施、完善制度、常抓不懈,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他充分利用村讲堂等服务阵地,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和文明创评活动,通过扎实开展“四德榜”建设、“身边好人”选树、文明家庭评选、家风家训等系列活动。积极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大力加强村风民风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对村里婚丧喜庆大操大办、请乐队、摆大席等陈规陋习,统一使用配发的移风易俗专用音响,与所有流动宴席经营户签订承诺书,大幅降低红白事酒席标准。组织村民学习《村规民约》中移风易有关规定,把移风易俗的理念更加深入地渗透到每家每户当中,倡导树立良好家风,注重自身修养,传承家庭美德,破除陈规陋习,抵制大操大办,树立文明新风尚,做移风易俗的传承者。
8、黄保文(芦村镇)
黄保文,男,汉族,出生于1956年03月,现居住芦村镇浒坑村东塘一组村民,黄保文同志自任东塘自然村理事长以来,始终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并带领自然村村民勤劳致富,牵头办理公益事业。组织自然村村民植树造林,东塘自然村有集体林地150亩,2015年以前为荒地,黄保文任理事长以来牵头将荒地改造成杉树林,并组织群众日常管护,现在自然村林地木已成材,预估收入将达到50万元左右,为自然村经济发展打好基础。组织理事会成员对自然村进行新农村改造,东塘自然村2019年前村庄面貌非常落后,经理事会成员讨论由村委会申请立项争取资金60万元对村庄进行改造,拆除破旧房屋1600余平方,改自来水60多户,改厕所20多户,硬化道路1200余米,修便道1000余米,新装路灯40余盏,美化庭院10余户。在任理事长中起到了模范作用,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理事长。
来源:袁州区文明办
编审:谢红妮
审核:刘婷、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