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传奇】袁州习俗之十月半打麻糍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袁州有许多共同的风俗,例如耍狮子灯、龙灯、捎产妇、上梁、喝彩、打春锣、唱评话等。除了慈化、柏木一些地方在婚丧嫁娶沿用了一些万载的风俗,其他也都是大同小异。除此之外,我们各乡镇也有自己特有的风俗,比如:官园立春时的接春、南庙春节时的武术、彬江端午时的龙舟、寨下下元节的麻糍等,这些都极具地方特色。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寨下人都会打麻糍。寨下人打麻糍的方式和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大都是先把蒸好的糯米,倒进一个大大的石臼里,然后两三个人用长长的木棒用力去杵,直到把糯米杵成麻糍。严格来说,他们这只能叫杵麻糍,全然没有寨下人那种打麻糍的豪气。

寨下人打麻糍是不用石臼的,而是用一块光滑平整的大青石。也不用长长的木棒,而是用柞木或是其他杂木做成的木锤。他们先把蒸好的糯米倒在大青石板上,再把木锤在冷开水里沾湿,然后就甩开膀子开打了。

寨下人打麻糍一般是二到三个年轻力壮的人抡锤打麻糍,一个人翻麻糍。这个翻麻糍的必须得稍微年长一些,他得趁每棰之间的这个间隙,把大青石板上的麻糍不停地调整位置,好让每一棰都能砸到合适的位置。只要开始打麻糍了,场面就热闹起来了。几个年轻人刚开始还穿着上衣,没砸几棰就把上衣脱了,开始赤膊上阵。四周看热闹的人就喊起了号子:麻糍香!麻糍甜!打麻糍!香甜甜!随着号子的节奏,两个木锤上下翻飞,棰子砸在糯米上发出的“啪啪”声非常清脆,异常悦耳。大青石板上的糯米也慢慢变得劲道起来,越来越有黏性。他们砸的每一棰随着糯米的拖拽增强也更费力了,可节奏没有丝毫的减慢,他们边打麻糍边喊号子,给人一种热火朝天的豪情。一口麻糍打下来,浑身流汗,看得人都觉得酣畅淋漓。

看着最让人揪心的就是那个翻麻糍的,他一边不时地把手放进冷开水冰一冰手,一边瞅准时机用手翻动滚烫的麻糍。只要动作稍微快一点或者慢一点,没有跟上棰子的节奏,他的手就会被砸伤,真是一项技术活儿,丝毫马虎不得。

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捶打,麻糍变得又软又糯,糯米的清香弥散在整个空气中。这时候,就有人端着撒满拌着白糖的熟豆粉盘箕来了,负责翻麻糍的那个人就会把麻糍掐成一个个的小团,放进盘箕里滚一下,让它沾满喷香喷香的豆粉。馋嘴的小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团,狠狠地咬下一口,他们总是被滚烫的麻糍烫得“哇哇”直跳,又舍不得吐掉嘴里的麻糍,那滑稽的模样惹得众人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寨下人把打好的麻糍送给邻居和亲朋,请他们一起品尝丰收的喜悦。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又裹有糖粉。亦有家庭团圆、生活甜美之意。也有讲究之人在每个麻糍上面点上四个红点,雪白的麻糍上那几个耀眼的红点让人赏心悦目,更添喜庆。

寨下人十月半打麻糍是有来历的。相传元朝末年,有一支红巾军驻扎在寨下。有一天,他们接到飞援鄱阳湖的命令,次日必须拔寨而起,不得有半点拖延。军情如火,务必马上出发,数千人的路上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埋锅造饭必定延误军机,红巾军首领急得团团转。寨下的族长们了解到红巾军遇到的难题,想到把刚收获的糯米打成麻糍给红巾军当干粮的办法。于是,召集村民连夜把村里所有的糯米打成麻糍,并在每个麻糍上面点了四个红点,取名为“得胜糕”,预祝他们旗开得胜。第二天,当寨下人民把一担担“得胜糕”送到了红巾军军营,红巾军大受感动。有了寨下“得胜糕”的帮助,红巾军及时赶到了鄱阳湖,截住了陈友谅的逃跑路线,为全面击溃陈友谅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这天恰好是农历的十月十五日,是传统的水官诞辰日,寨下人就把十月半打麻糍这个传统保留了下来。

如今,寨下依然流传着十月半打麻糍的习俗。这个简单而淳朴的农耕习俗,洋溢着寨下人民骨子里的那份豪气;反映了寨下人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寨下人民那份难舍的乡情、亲情;表现了寨下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寨下中心小学 胡新华

编审:谢红妮

审核:甘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