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传奇】化成的由来

化成街道地处城区西北郊,东界秀江街道,南与凤凰街道隔河相望,西邻湖田北接官园,面积8.15平方千米,人口约6万。明、清时此区域属宜春县信义乡,直到解放前未变。解放后分属春台乡和秀江、灵泉等街道管辖,1986年分别从春台乡和秀江、灵泉街道划出一部分组成化成街道,之后又经多次区域划分变迁,目前化成街道辖10个社区,下设59个居民小组。

化成地名的来历与袁河西北岸的化成山有关,山势于河边平地崛起,海拔163米,古树茂密、怪石林立、风景奇秀。据《正德袁州府志》载,汉代刘成任宜春侯时选五个高点筑五台,化成台即在化成山上,然“化成”二字又从何而来呢?

汉时袁州一僧人云游至此,见河岸地势突兀而起,树木耸立、奇特不凡,惟缺坚石,恐长年冲刷夷平,危及袁州城池。于是点化林中各种动物为石,自此山中多怪石,形状各异,栩栩如生,平添灵秀之美,百姓俗称此地为“北岩”。为感念僧人点化之功,后改称此山为化成山,岩石为化成岩。袁州土话至今仍俗称“化石岩”。

自从有了神人点石护城的传说后,此地便有点化得道的灵气。如唐时宰相李德裕点化袁州学子,黄颇、易重、卢肇、潘图、李潜、鲁受等为代表,纷纷到北岩登门拜师。卢肇、易重成为江西第一、第二个状元。袁州百姓感念李德裕点化之功,先立祠供奉他,刻李德裕像于岩石上,并建祠题匾“知李”;后又修葺增立山门“化成岩”,在东侧石壁上题刻“李卫公读书处”,称一石板为“醒酒石”。唐末诗坛巨擘郑谷辞官回乡亦曾寓居北岩老屋,“寒步江村折得梅,孤香不肯待春催”江村即在化成山下岸边。郑谷晚年读书会友授徒,与长沙诗僧齐己的“一字师”典故即发生在此,一字点化、千古流传。

化成二字由来,在民间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王母娘娘生日那天,神笔马良把袁州化成岩画成一幅彩图献给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看说:“这么秀美的地方应该四季有花,赏十万花卉,让袁州变为花城吧”从此北岩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老百姓便把北岩改名叫“花城岩”。后来慢慢简写为“化成岩”。

唐朝起袁州佛教盛行,僧人在北岩上建寺,初名开化院,岩下又建惠明院,至南宋嘉定年间修葺一新,至清康熙僧人念融再修,袁州知府李芳春题额曰:“赞化裁成”,此后寺庙正名为“化成岩寺”。古时每当下午5点左右,化成寺敲响晚钟,示意止静休息。袁州古城一天的劳作亦以此为示,开始收摊关门,全城进入休息状态。

历史和传说虚虚实实,但历经千年时光沉淀,化成山已成为袁州八大景之一:化成晚钟。留下众多先贤的足迹和故事,仅历史名人就有50位留诗数十首。现化成岩还保存的古迹有:李卫公读书处、天然图画、诗词等摩岩石刻,还有卧佛等众多石像,后山还有一众舍利塔。秀江河岸的沙洲现已改建为化成洲湿地公园,周边辟为国家森林公园“松江园”,是人们怀古颂贤、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审核:甘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