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五月,伴随着阵阵微风送来的花香,走进金瑞镇庙前村,蜿蜒的柏油道路四通八达,一排排整洁的房屋前后绿树环绕,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老人小孩欢声笑语不断,生活中处处弥漫着幸福美好的气息。然而,村民们除了忙着管护葡萄树、采收草莓,更有一件“大事”要干!那就是重新修缮下芦组老旧水井。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庙前村的下芦组老水井养育着村里近四代人。听村里的老人们讲,无论是大旱天,还是暴雨日,井中之水都基本保持在一个高度,井水始终清澈透亮,回味甘甜。担回家里的井水,放置一个星期也不会坏,饮时仍清凉如初。
在没有修建山塘水库之前,组上村民饮水都来源于这口老水井,水井边上的石头有接水桶压出的深深桶印,甚至有因村民卧跪打水跪出的跪印,无一不见证了这些老水井多年来的功绩。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已经不需要从水井取水了,但百姓总还记得井水的甘冽,怀念打水、挑水的旧时光。
由于老水井历经多次雨期汛期,再加上近来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老百姓生活用水需求剧增,对老水井进行维修成了庙前村村民的所盼所急。
今年以来,金瑞镇为深入推进“三比三争”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行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成立工作专班到实地查探情况,第一时间与庙前村村委沟通对接,寻求解决方案。
古水井如何入手进行重新修缮,听听村民们怎么说。通过召开村组大会,为水井维修搜集民意。“一旦水井修好了,我们下芦组的用水就不用愁了,我举双手赞成!”“国家政策好,我们党员也不能拖后腿,需要我帮忙的我第一个到场”……村民们在村组大会上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好不热烈。最终决定通过镇乡村振兴办向区水利局对水井进行维修改造,申请了为民办实事水库移民资金6万元,对这口老水井进行重新修缮。
今年5月12日,下芦组水井准备完毕,并投入使用。“一口崭新的水井呈现在眼前,水井面积约150平方米米;平均一眼水井深约1.5米,每小时出水7至8立方米,基本能满足村民的灌溉需求。”下芦组组长晏少荣说。
“井里有水了,咱们的庄稼有救了,以后再也不用买水灌溉了。”看到清澈的水从水井里汩汩流出,金瑞镇庙前村的村民们围拢在井边,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昔日水井变成庙前村村民的饮水之源,群众的生命之泉。老井留下了,百姓的乡愁就还在,留下乡愁,也就守住了人心。看着眼前清澈见底、井台鲜亮的全新水井,庙前村老支书黄重华感慨说道,“我今年71岁了,但就算是只能搬两块砖,修水井我也必须要来。党和政府为庙前村做了这么一件大好事,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全村的老百姓将永远记住党和政府的恩情。”
“为认真落实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移民产业发展卓有成效,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金瑞镇乡村振兴办负责人说,去年全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同比增长10%,实现了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近年来,为使水库移民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金瑞镇高度重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坚持不断地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据了解,自2020年起该镇积极申请项目扶持资金,大约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并逐年加大投入,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后扶资金800多万元。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浩荡春风,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扑面而来的是各种花香,成排的村民房屋白墙红顶掩映在花丛中,来到庙前村的游客感到非常惬意。如今在金瑞镇这片红土地上,全镇党员干部通过激发移民内生动力,聚力为民办实事,变“输血”为“造血”,鼓励、引导移民自力更生,带领移民一路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来源:金瑞镇 徐路 吴建毅
编辑:刘婷婷
编审:甘露
请输入验证码